我是胖张,主做『化妆品』贴牌代工,OEM ,斑敏痘,『敏感肌』,大健康养生等
聊『化妆品』功效成分,有个大前提必须先说清楚:抛开含量谈效果,那都是耍流氓!很多人觉得 “0.1% 就是有效和无效的分界线”,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 不同成分的起效浓度,跟它自身特性、作用方式还有配方搭配都有关系,差别大着呢。今天就用大白话,把功效原料的起效浓度和作用机理掰扯明白。
一、先搞懂配方结构,别被 “浓度” 忽悠了
『化妆品』配方不是随便把成分混一起,而是有精密的 “五层结构”,每个层级作用不一样,浓度也有讲究:
基质框架(占 70%-95%)
这是产品的 “底子”,比如水、油、乳化剂(像鲸蜡硬脂醇)、增稠剂(卡波姆)这些,主要决定产品是啫喱、膏霜还是乳液。就像盖房子的地基,虽然占比大,但不直接负责 “功效”。
活性功效模块(占 1%-30%)
这才是管 “『美白』、抗衰、保湿” 的核心,比如烟酰胺、玻色因、玻尿酸都在这儿。但注意:不是浓度越高越好!得通过实验看皮肤能不能吸收,比如 0.1% 的玻尿酸就够保湿了,视黄醇超过 1% 反而可能刺激皮肤。
防腐网络(占 0.1%-1%)
像苯氧乙醇搭配乙基己基甘油,主要是防止产品变质,同时尽量减少刺激,毕竟没人想用完烂脸。
感官优化层(占 0.1%-5%)
香精、珠光剂、硅类这些都在这儿,负责让产品好闻、好看、涂着舒服,跟 “功效” 没关系,纯属提升使用感。
功能辅助剂(不到 1%)
比如调 pH 值的柠檬酸、帮成分吸收的乙醇,虽然量少,但少了它配方可能就不稳定,功效也发挥不出来。
这里必须纠正个误区:成分浓度和效果不是正比关系!不是加得越多越有用,得看成分分子量大小、皮肤能不能吸收、作用靶点在哪里,综合判断才靠谱。
二、怎么判断是不是 “概念性添加”?
有些产品宣传里写了 “含 XX 大牌成分”,但实际没效果,很可能是 “概念性添加”,教你 3 个判断标准:
看生物利用度
比如视黄醇是脂溶性的,得有载体帮忙才能钻进皮肤里。如果只是表面加一点,没载体,就算标了浓度,皮肤也吸收不了,等于白加。
看协同效应
有些成分搭着用效果更好,比如维生素 C + 维生素 E,0.1% 的 C 加 0.05% 的 E,比单独加 0.2% 的 C 还管用。要是只看单一成分浓度,就容易忽略这种搭配的作用。
看配方技术
现在有纳米包裹技术,能让成分更稳、吸收更好。比如 0.01% 的成分用了这技术,效果可能比得上传统 0.1% 的,这时候光看浓度就不准了。
三、12 种常见功效原料:起效浓度 + 作用机理 + 注意事项
直接上表格,一目了然,买产品的时候对照着看,不容易踩坑:
需要贴牌代工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