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5年10月24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计划近日择机实施发射。

顺利转运的背后,离不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个重达800吨的活动发射平台。这个平台没有响亮的名字,却托举着一艘艘神舟飞船、一枚枚长征火箭奔赴苍穹。对于转运指挥高仁超来说,这个陪伴了他21年的钢铁巨物,早已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并肩作战的伙伴。

高仁超第一次与这个伙伴相遇是在2004年。那时,17岁的他刚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跟着师父爬上8米高的活动发射平台检修。触摸液压阀时,师父特意说:“记住它的温度,以后你要懂它的脾气。”那天,他看着师父用扳手轻轻敲击管道,听着不同频率的“呯呯”声,像诊脉一样判断设备状态。“平台的每一个液压阀、每一段钢轨,都有自己的语言。”师父的话,成了他21年指挥生涯的起点。

从2004年第一次跟着师父给平台检修,到如今站在转运指挥位置上统筹全局,他的工龄与神舟二十一号恰好同步。21年里,他的手掌丈量过平台每一寸钢铁,液压阀开合时的细微卡顿、钢轨衔接处的毫米级缝隙、电机运转时的震动频率,都成了刻在他骨子里的“密码”。

在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检修运行过程中,高仁超像往常一样来到电机安装位置。他关掉照明,用掌心贴着电机外壳感受振动,这是他21年摸索出的“土办法”。突然,掌心传来一阵异常的振动。“停!这里有问题。”高仁超立刻叫停设备运行。检测发现,电机的同轴度已接近临界值,若不及时调整,设备运行时将会对轴承造成磨损,随时可能发生故障。随后,他对设备进行调整。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电机运转的振动终于恢复到熟悉的“节奏”,这时他才靠在墙上松一口气。

任务临近,戈壁愈发寒冷,最低气温接近零摄氏度,平台运行面临着极大的环境考验。转运当天,高仁超比任务时间提前1小时到岗,召开转运前的班前会,部署各项准备工作,对着发射台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转运工作顺利。上午9时50分,随着活动发射平台发出低鸣声,平台开始启动。高仁超站在转运车旁,目光在火箭和平台之间来回切换。“减速4米前行……”眼前,800吨的钢铁巨物沿着钢轨缓缓移动。“最高运行速度、运行距离……”电源驱动车屏幕上的数字不断跳动。“现在屏幕上实时显示转场距离进度条、运行速度、运行距离等等,所有信息一目了然。”高仁超说。
根据本次任务特点,他还提出将常规模缩套测力传感器电缆插头进行优化改进,消除因常规模缩套测力传感器电缆插头过长导致工作中与操作手产生干涉的隐患,极大提高整体工作质效。
阳光透过深秋的云层洒下来落在平台上,转运轨道是高仁超最熟悉的“战场”。21年里,他踩着钢轨的缝隙走过无数遍,哪50米的轨道在冬季会因热胀冷缩出现1毫米偏差,哪处位置需要在风沙天后重点关注……每一段钢轨的节奏他都了然于胸,冰冷的钢铁在他手里仿佛有了温度。
11时08分,当活动发射平台稳稳停靠在发射塔架下,船箭组合体精准定位载人航天发射场,现场响起欢呼声时,高仁超悄悄退到一旁,绕着平台又开始巡检。他蹲下检查电动机、地角螺栓的运行状态,用抹布擦掉钢轨上的沙粒,这些工作是他和伙伴21年不变的仪式。巡检到平台尾部,高仁超掏出一个笔记本📓,从2004年到2025年,上面详细记录着21年的任务细节、设备状态。翻到最新一页,他记下:10月24日,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垂直转运任务圆满成功,设备运行参数正常。
站在发射台控制间门口,看着眼前的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高仁超感触很深。21年里,这个800吨的“伙伴”托举着十余艘神舟飞船、十余枚长征火箭升空,而他的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记下了无数关于温度、声音、节奏的记忆。大漠深处,火箭升空的轰鸣声会消散,任务成功的欢呼会远去,但高仁超和他的伙伴之间,那些藏在掌心温度里、钢轨节奏中的生命印记,会永远留在这片见证了中国航天梦想的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