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紫外线强度飙升,防晒已成为每个人日常护肤的必修课。
紫外线根据波长可分为UVA(长波紫外线)、UVB(中波紫外线)和UVC(短波紫外线),UVC基本被臭氧层吸收,能对人体皮肤造成伤害的主要是UVA和UVB。其中UVA穿透力强,可直达真皮层,加速皮肤老化,导致色斑、皱纹等问题,不仅会导致皮肤变黑、变老,还是皮肤癌的诱因之一;UVB则主要作用于表皮层,引起皮肤红肿、灼伤甚至脱皮,是皮肤晒红、晒伤的元凶。
防晒方法有不少,其中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防晒“ABC原则”,很方便大家记忆。A是指Avoid(避免),即避免在紫外线强烈的时段外出,或尽量选择在阴凉处活动;B是指Block(遮挡),即出门时利用防晒衣、遮阳伞、防晒口罩等将皮肤遮盖起来;C是指Cream(防晒霜),在一些无法做到A、B的场合,C法则是守护皮肤的最后一道防线。
当我们需要启动C原则进行防晒时,会发现市面上的防晒霜、防晒乳、防晒露、防晒喷雾等产品众多,究竟该如何选择呢?《消费者报道》带你找到答案。
要买防晒霜,先认准这些目前,我国对宣称防晒功效的化妆品实行严格监管,将其归类为特殊用途化妆品,需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后方可上市。无论是防晒霜、防晒乳、防晒露,还是防晒喷雾,其包装上通常都会标注SPF和PA这两个关键数值,它们是防晒的重要参考指标。
SPF(Sun Protection Factor)是防晒指数,或防晒倍数,主要衡量产品对UVB的防护指数,SPF值越高,防UVB的作用越强。SPF数值可理解为防晒产品延长皮肤产生红斑时间的倍数。假设某位小伙伴的皮肤在阳光下暴露10分钟就会晒出红斑,使用SPF为15的防晒霜后,理论上,皮肤出现红斑的时间可以延长为10分钟的15倍,即150分钟。根据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制定的《防晒化妆品防晒效果标识管理要求》,SPF的标识应当以产品实际测定的SPF值为依据,最高可标注SPF 50+。
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是晒黑防护指数,主要衡量产品对UVA的防护能力,以“+”表示产品的防御能力。“+”号越多,防UVA的作用越强。关于防护强度,可以这么理解:假设某位小伙伴的皮肤在未涂防晒产品时,暴露于阳光下1小时后会明显晒黑,使用了PA+防晒产品后,理论上这位小伙伴的肌肤晒黑时间可能会延长2-4倍;使用PA++产品,其晒黑时间可能会延长4-8倍;使用PA+++产品晒黑时间可能会延长8倍或以上;PA++++可延长16倍或以上。
当然,PA+、PA++、PA+++和PA++++仅表示产品对UVA的防护能力从低到高逐步增强,不一定能精准地按照上述时间延缓晒黑。防晒产品的实际效果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紫外线强度、使用量是否充足、是否出汗或游泳等等。
△各类防晒霜、防晒乳、防晒喷雾的SPF和PA标识
值得留意的是,《防晒化妆品防晒效果标识管理要求》规定,如果防晒化妆品未经防水性能测定,或者测定结果显示产品的洗浴后SPF值减少超过50%的,不得宣称防水效果。宣称具有防水效果的防晒化妆品,可同时标注洗浴前及洗浴后SPF值,或只标注洗浴后SPF值,不得只标注洗浴前SPF值。
此外,儿童防晒产品的售包装展示面还应带有下图的“小金盾”,这是国家药监局规定的儿童化妆品标志。
△儿童化妆品标志“小金盾”(截图自:国家药监局官网)
SPF和PA数值关系防晒产品的性能效果,那直接用SPF值最大、PA“+”最多的防晒化妆品,是否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其实不然。国家药监局官网发布的《防晒科普知识之三》一文指出,SPF值越大、PA“+”越多的产品防晒效果越好,但同时也意味着添加的防晒剂含量越高或者成分越复杂,过度使用会加重皮肤的负担,甚至还可能引起皮肤不良反应。因此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防晒化妆品,具体情况可参考下表。
△图源:国家药监局官网
此外,不同肤质的人群也需要用对防晒产品,才能让皮肤更舒服。一般而言,防晒液质地最为轻薄,类似液体,流动性最强,清爽不油腻,适合大面积快速涂抹;防晒乳和防晒露质地均比液稍浓稠,油水比例均衡,保湿适中,适合各种肤质的日常使用;防晒霜为浓稠膏状,含油脂多,滋润性强,适合干性皮肤及干燥环境,保湿效果佳。而防晒喷雾则呈喷雾状,使用便捷,适合全身防晒及补涂,但要注意使用量和均匀度。
“但上述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要结合场景来看”,硬核护肤科普公众号《成分控》创始人、《中国化妆品》杂志智库专家鲍峰博士告诉《消费者报道》记者,防晒产品是厚重还是舒适,要以成膜后的肤感为主,有些看着厚重的防晒霜,成膜后其实很舒服,看着轻薄的防晒喷雾,成膜后反而厚重不舒服。他还补充道,夏天通常建议油性皮肤使用“摇摇乐”,这种防晒产品的瓶子里有个小钢珠,使用前通过摇晃瓶身,将水油成分混合均匀,这种产品因为有着特殊的油水分离配方,不会给皮肤带来沉重感,对油性皮肤较为友好。
另外,0-6个月的婴儿建议以物理遮挡作为主要防晒方式,不推荐涂抹防晒霜。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关于防晒喷雾的用法非常关键,不正确使用很可能会造成“白肺”等不良后果。鲍峰博士告诉《消费者报道》记者,不建议消费者对着脸直接喷防晒喷雾,一是雾化出来的效果上脸不均匀,二是会有进入眼睛或者吸入鼻腔的风险,对健康不利。“眼睛、鼻腔、口腔,都是没有皮肤屏障防护的,防晒喷雾直接喷上去,就等于是粉尘污染,严重的确实可以导致‘白肺’。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先喷到手上,再抹到脸上,大人和孩子都一样。”
荃智研究院研发总监张太军也给出了同样建议。他表示:“防晒喷雾其实不是用来喷脸的,它适合在沙滩草地等户外快速均匀喷涂,特别针对后背脖子四肢等。”因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不建议用防晒喷雾直接对着脸喷,哪怕是非密闭空间也不要喷。
另外,由于气雾剂型产品中使用的推进剂可能是丁烷、丙烷等易燃物质,且处于液化的高压状态,遇火源易发生爆燃事故,因此在使用防晒喷雾时,大家要留意身边是否有人在抽烟或近距离使用打火机,以免发生意外。
关注防晒细节,避开这些误区虽然已经正确地选好了防晒产品,但有些朋友还是被无情地晒黑、晒伤了。究其原因,是防晒使用不当,影响了防晒效果。
误区一:防晒霜用量不足。不少防晒产品的脸部推荐用量约为“一枚硬币”大小,但很多人实际使用的量远远不足,这可能会导致防晒效果断崖式下跌。
误区二:涂抹不均匀。化学防晒产品需均匀涂抹形成完整防护膜,否则容易出现"漏涂斑点",发际线、鼻翼、耳后等部位常被忽视。
误区三:未及时补涂。在足量涂抹的前提下,还需要评估防晒剂的消耗速度,即使标注了SPF 50的防晒产品,在经过两小时的阳光照射后,其防护效果也会下降。如果没有物理防晒的保护,建议半小时就补涂一次。
误区四:过度依赖防晒。即使是最好的化学防晒产品,对UVA和UVB的阻挡率也存在一定的限制,长时间暴晒时,太阳镜、宽檐帽、防晒衣等物理防护仍不能缺席。
总而言之,科学防晒不仅能预防晒伤和光老化,更是降低皮肤癌风险的重要措施。在这个夏天,希望人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防晒产品,享受阳光而无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