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市民普遍都做了不同程度的防晒措施。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防晒衣+墨镜+遮阳伞”成为不少人的“防晒标配”。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深圳新闻网2025年7月23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林涛 实习生 詹俊锐)近年来,每逢盛夏酷暑,遮阳伞、防晒衣、防晒面罩、防晒手套等装备成为不少人的出行标配,爱美的都市丽人甚至会“全副武装”,生怕漏进一丝阳光。
如此严格的防晒对身体有益吗?最近“过度防晒”的话题在网上引发热议,医生提醒:科学防晒需适度。
“全包裹式防晒”走红
物理遮蔽类防晒品在夏日人气总是居高不下。社交平台上,不乏网友分享“出门零紫外线暴露”的穿搭攻略。“能遮多少遮多少”的心理,使得许多人“裹”成了夏日街头的“防晒忍者”。
记者连日来走访深圳湾和华强北街头时发现,大部分行人基本都采取了防晒措施,年轻人大都使用“防晒衣+口罩+太阳帽+墨镜”的组合,基本是“全包裹式防晒”,中年人则主要以遮阳伞为主。烈日下,不少外卖员都戴上防晒口罩和防晒冰袖,有的人还给电动自行车装上防晒挡风,骑行时连脚背都用防晒布裹严实。
防晒消费热情也体现在数据上。天猫国际数据显示,2024年5月起至“6·18购物节”,防晒衣、防晒口罩、冰袖等物理防晒品类销售量同比增长超30%,其中部分爆款防晒衣在“6·18购物节”前夕实现了“秒光”。多平台数据显示,95后、00后用户在防晒用品消费中占比持续走高,尤其偏好UPF(紫外线防护系数)值标识明确、具备“科技感”的防晒衣面料。
90%维D由皮肤经光照合成
“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也不例外。维生素D是大家熟知的阳光维生素,90%是由皮肤经光照合成,仅10%来自食物。”深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覃慧君表示,维生素D的经典功能是调节体内钙和磷的代谢,缺乏这一维生素会导致骨质疏松。
维生素D还有多种非经典功能,包括调节免疫、影响生殖等。已有多项研究证实,维生素D能调节卵母细胞的受精能力及子宫内膜的容受性等,缺乏或增加不孕及流产的风险。在多项研究统计中,成人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为22.3%~81.9%,而在不孕症患者中高达67%~85%,维生素D缺乏的孕妇其流产率显著高于正常维生素D水平的孕妇。
“抑郁症多数合并睡眠障碍,通过晒太阳来改善睡眠是业内共识。”覃慧君表示,维生素D低于30纳摩尔/升的人群更易发展为抑郁症。在2024年的欧洲内分泌学大会上,有研究报告提出,对于维生素D缺乏的抑郁症患者,补充维生素D可以缓解抑郁症状,尤其是在女性、18~25岁、未婚者和中等工作压力的人群中更明显。
建议每天晒太阳20分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居民户外活动时间日趋减少,进而影响到机体维生素D的合成。而维生素D缺乏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已在世界各国广泛存在。在我国,近年来不少人推崇“白幼瘦”的审美观,全包式防晒、多重防晒等方式流行,甚至出现“阳光即禁忌”的错误观点,进入过度防晒的误区。
深圳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皮肤科医生郑先喆建议,在紫外线强度较低的时段(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适当暴露四肢非敏感部位皮肤20分钟左右,以皮肤不发红、不发热为限,即可满足维生素D合成需求。“科学防晒的核心在于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急性损伤(如晒伤)和慢性危害(如光老化、皮肤癌),而非完全隔绝阳光。”郑先喆补充道。
不过,医生也提醒,不同人群需差异化对待晒太阳。郑先喆说:“总体来说,晒太阳对于人体是有益的。但特殊人群需要特殊处理。婴幼儿应以物理遮挡为主,中青年可适度日晒,而光敏感或皮肤癌高危人群则需严格防晒,并通过饮食或补充剂获取维生素D。”
物理防晒不能完全阻挡紫外线
对于追求美白的人群,以及光敏感患者、术后恢复者等特殊人群来说,如何保证既能有效防晒又能摄取到充足的维生素D呢?
郑先喆认为,首先要注意防晒霜的正确使用。“‘高SPF(防晒系数)值的产品就意味着全天防护’是错误观念,实际上,SPF仅反映对UVB的阻挡率和时效,夏天人易出汗,易产生面部摩擦,防晒霜需每2~3小时补涂。一味追求高SPF值产品,反而可能增加皮肤负担。”郑先喆说。
另外一个常见的防晒误区是,物理防晒手段(如打遮阳伞、戴帽子)能完全阻挡紫外线。“事实上,地面反射的紫外线(水面反射20%、雪地反射80%),需配合防晒霜实现全面防护。”郑先喆还提醒,阴天或车内环境仍需防晒,因为UVA能穿透云层和玻璃抵达皮肤。
郑先喆表示,公众应摒弃“一刀切”的防晒观念,根据自身肤质、年龄和生活环境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必须严格防晒的人群(如光敏感患者、术后恢复者),可通过饮食和补充剂获取足够维生素D,无需担心健康隐患。科学防晒的核心是“优先防护,合理补充”,应注重科学平衡,既保护皮肤健康,又满足身体对维生素D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