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大一统格局,催生了化妆文化的繁荣。
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衣冠服制首成体系;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浪漫楚风与中原礼制交融,妆饰从素雅转向华彩。
壹
化妆品鉴
周代的“粉白黛黑”多属素妆,彩妆在当时受观念的影响和化妆品制作工艺的影响,并不盛行。
而秦始皇宫中的“红妆翠眉”则打开了面妆色彩上的桎梏,从而开启了后世历代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面妆风潮。
妆粉(图1)是化妆的基石,周代便已有以米研磨成的米粉。秦汉时期,还发明了铅粉。
道家炼丹盛行,再加上汉时冶炼技术的提高,使铅粉的发明具备了技术上的条件,并把它作为化妆品流行开来。
图1 刺绣粉袋
铅粉敷面,不仅能增白,而且有较强的附着力。铅粉能使人容貌增辉生色,故又名“铅华”。
夫铅华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
——刘勰《文心雕龙 · 情采》
秦代开始,女子们流行起了“红妆”,敷粉亦并不以白粉为满足,又染之使红,成了红粉。
红粉的色彩疏淡,使用时通常作为打底、抹面。但因附着力弱,容易脱妆,需搭配胭脂使用。
胭脂属油脂类,黏性强,擦之则浸入皮层,不易脱妆。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为红蓝花(图2)。
图2 红蓝花
图源:百科
敷搽胭脂的方法多和妆粉一并使用,浓涂为“酒晕妆”,浅抹成“桃花妆”,再罩白粉称“飞霞妆”。
美人妆面,既敷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
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
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妆台记》
除了妆粉、胭脂之外,汉代也有用以涂发和润肤的脂泽。脂即面脂,涂面的香膏,也可涂唇。
贰
发型图鉴
秦代男子的发式,由于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的出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
其中步兵俑发式大致有圆锥形髻、扁髻等。
圆锥形髻,即脑后和两鬓各梳一条三股或四股小辫,交互盘于脑后,脑后发辫拢于头顶右侧或左侧,绾成圆锥形发髻(图3)。
图3 圆锥形髻
扁髻是将所有的头发由前向后梳于脑后,分成六股,编成一板形发辫,上折贴于脑后,中间夹一发卡(图4)。
图4 扁髻
此外,还有头戴长冠的步兵俑,将发髻位于头顶中部,罩在冠室之内(图5)。
图5 头戴长冠的步兵俑
跽(jì)坐俑的发式是在前顶中分,然后沿头之左右两侧往后梳拢,在脑后绾结成圆形发髻,无发带、发卡及任何冠戴(图6)。
图6 脑后圆髻
秦汉之际,妇女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发髻式样大多比较朴素。秦人尊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古训,对发须极为珍惜,爱护备至。多长发,复杂多样的发式均是用长发梳编而成。
汉代女子的发髻形制可谓千姿百态,名目繁多,总体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梳在颅后的垂髻,一种是盘于头顶的高髻。
垂髻最为典型的两种发型为椎髻与堕马髻。
椎髻(也称“椎结”)是一种较为随意的发式(图7),因形似木制的椎(捶击工具)而得名。汉代妇女梳椎髻时多将髻垂于后脖颈处。
图7 椎髻
云南石寨山1、20号墓出土女俑
堕马髻梳挽时由正中开缝,分发双颞,至颈后集为一股,挽髻之后垂至背部,因酷似人从马上跌落后发髻松散下垂之状,故名(图8)。
图8 梳堕马髻的汉代铜女俑
馆藏:云南省博物馆藏
除了梳垂髻比较盛行外,梳高髻也很流行。汉代童谣中便有“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说法。
汉代命妇在正规场合,多梳剪氂(máo)帼、绀缯帼、大手髻等。
广州市郊东汉墓出土的一件舞俑,头上戴有一个特大的“发髻”,发上插发簪数支,在“发髻”底部近额头处,有一道明显的圆箍,当是着巾帼的形象(图9)。
图9 戴巾帼女俑
广州市郊东汉墓出土
这里的帼,指的是“巾帼”,是古代妇女的一种假髻。这种假髻,与一般意义上的假髻有所不同。一般的假髻是在本身头发的基础上增添一些假发编成的发髻,而帼则是一种貌似发髻的饰物,多以丝帛、鬃毛等制成假发,内衬金属框架,用时只要套在头上,再以发簪固定即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像一顶帽子。
——华服小百科
此外,还有反绾髻、惊鹄髻、花钗大髻(图10)、三环髻、四起大髻、欣愁髻、飞仙髻、九环髻、迎春髻、垂云髻等,数不胜数。汉代妇女髻上一般不加包饰,大都作露髻式。
图10 花钗大髻
河南新密市打虎亭东汉墓壁画
不论是梳高髻还是梳垂髻,汉代妇女多喜爱从髻中留一小绺头发,下垂于颅后,名为“垂髾”,也称“分髾”(图11)。这种发式风格直到魏晋仍盛行不衰。
图11 梳高髻垂髾的汉代女性
四川大邑出土东汉宴饮画像砖
铅粉胭脂的华彩,堕马高髻的风流,秦汉妆饰在文物与文献中鲜活如初。马王堆的唇脂艳红未褪,秦俑发髻的编纹清晰可辨。这些细节不仅是美的注脚,更是一个王朝的呼吸与脉搏。
如今,当我们重拾远山黛、点染桃花妆,或许正是对那个恢宏时代最诗意的回应。
主要参考书目
《脂粉春秋:中国历代妆饰》李芽著
活动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