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芳华》里的杨紫,真的是变了好几个样子!**
自从《锦绣芳华》开播以来,除了精彩的剧情,剧中的唐代服饰、发型、妆容也成了大家的热议话题。原本以为剧里的造型是有些过于现代化,但回过头来看,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有点落后了。
特别是预告片里一闪而过的那个发型,简直让人惊掉了下巴,很多人感叹:“这才是我想象中的唐朝啊!什么都能被往头上塞,甚至是妙脆角也行!”那发髻从正面看相当吸睛,侧面看更是让人觉得和脸部长度几乎平齐。这一造型在预热阶段就引起了广泛讨论——有人说像妙脆角,有人觉得像粽子,还有人干脆把它比作一角比萨饼。总之,不管怎么说,大家都发出相同的疑问:“这还是唐朝的发型吗?造型师,你是不是搞错了?”
然而,答案很明确——这确实是唐朝的发型。经过细心解读,那一闪而过的镜头展现的,正是唐代的单刀半翻髻。其实,这种发髻和唐代的彩绘陶女俑非常相似,尤其是那个女俑的发髻,正是半翻髻的经典示范。她的脸上挂着温婉的微笑,双眼轻垂,樱唇微启,仿佛在思考些什么。这种造型让人联想到那些典型的唐代女性雕像,真是优雅又高贵。
根据《髻鬟品》中的记载,唐代女性的发髻种类繁多,其中“半翻髻”正是由隋代的“翻荷髻”演变而来。翻荷髻的造型像是未完全舒展的荷叶,而半翻髻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立体感,顶部更高、更大,发髻朝一侧翻转。杨紫在剧中的发型正是单刀半翻髻,看上去就像是一把刀,因此得名单刀半翻髻,另一种叫双刀半翻髻。
这个造型不仅在《锦绣芳华》中出现,杨紫在其他剧中也尝试过类似的发型。在《国色芳华》里,杨紫的单刀半翻髻更具翻折感,后面的发丝明显朝前翻折,跟唐代的泥塑彩绘仕女俑头像十分相似。再比如在《风起洛阳》中,宋茜饰演的武思月也梳了类似的发型,看上去非常高贵。
其实,单刀半翻髻在唐代宫中广为流行,尤其是在初唐时期,后来也被贵族女性所推崇。在《长安三万里》中,舞姬的造型也采用了这种发髻。每一次看到这种发型,总能让人想起唐代的高大、夸张的美学风格。而对于这些造型,唐代的文物和壁画中都有很多体现。
比如,《永泰公主墓》的壁画中,女官的发型就是单刀半翻髻。这幅壁画描绘的是唐代宫廷女性的优雅形象,而永泰公主本人的美丽才智,更是让这幅画成为对唐代女性的经典诠释。
那么,问题来了,想要梳出这么高大、夸张的发髻,到底要多少头发呢?难道唐朝的女性每个人都是发量超群的发型达人吗?
其实,事情并非如此。并不是所有的发髻都使用了天然的头发。有些发型会使用假发,这种假发在当时叫做“义髻”。《新唐书·五行志》中记载,贵妇们常用假髻作为首饰,这些假发有的由毛发编织而成,有的则是用木质或纸质材料制成的。在新疆的阿斯塔那墓中,就出土过唐代的假髻,采用麻布做衬里,再用棕毛缠绕而成。用这种假发时,先把自己的头发束起来,再把假髻固定上。
没错,连杨贵妃都偏爱义髻。她常常戴上假鬓,穿着黄裙子,成为当时的时尚标志,甚至有句古话说:“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这样一看,难怪当年看到那些现代感十足的发型,我还怀疑造型师是不是给我设计了个新玩意。现在我反而会去查一查,看看这是不是唐朝美女的“旧活”。
有学者曾提到,唐代的审美追求自由奔放、无拘无束,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的百年间,服饰和发型的创新体现了唐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就像唐诗中提到的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不禁让我感叹,祖先的审美真是超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