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牌操盘手”到“生态构建者”:美业基因里的“创新密码”
陈雨桐的职业生涯,始终围绕着“美”的本质探索。
1976年出生于上海的她,本科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后赴哈佛商学院攻读MBA。这种“科学+商业”的复合背景,让她对美业有着超越行业的认知:“美不是表面的修饰,而是技术、文化与体验的融合。”
2001年加入雅诗兰黛集团后,她担任亚太区战略总监,主导“小棕瓶”系列的本土化研发。“当时中国消费者对‘成分’的关注度开始觉醒,但国际品牌的研发逻辑往往滞后于本土需求。”她带领团队走访2000+美妆柜台,将中国女性的肤质数据纳入研发体系,最终推动产品在华年销量突破12亿元。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美业的革新,必须从‘消费者需求’倒推,而非单纯追逐潮流。”
2008年,陈雨桐创立美妆孵化器“Beauty Hub”,首次尝试“资本+孵化”的模式,成功孵化出3个年销超千万的国货品牌。“那时我发现,中小品牌的痛点不仅是资金,更是供应链、技术和渠道的断层。”2012年,她与周维钧共同创立同人商盟,将美业投资的核心锚定在“生态重构”:“我们要做的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搭建一个让技术、品牌、渠道高效协同的‘美业操作系统’。”
生态重构的三重实践:从技术研发到渠道下沉
在陈雨桐的战略蓝图中,美业生态的重构需要三个支点:技术突破、供应链整合与渠道革新。
技术研发:让“黑科技”落地生活场景2016年,同人商盟领投Beauty Lab科技美容供应链,首创“AI皮肤检测+定制护肤”模式。“传统护肤品是‘千人一面’,但每个人的肤质是动态变化的。”陈雨桐解释,团队耗时2年研发出搭载12光谱传感器的检测设备,能在30秒内生成包含水分、油脂、敏感度的23项数据,再通过算法匹配定制配方。如今,Beauty Hub已服务超50万用户,2024年营收达18.7亿,更带动上游12家化妆品工厂完成智能化改造。
供应链整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双向奔赴”2025年投资的Herbal Essence,是她“文化赋能技术”理念的典型实践。该品牌深挖云南白药的非遗古方资源,陈雨桐团队引入德国生物萃取技术,将传统草药的有效成分提取率提升至92%。“比如‘侧柏叶防脱方’,古方需要熬制8小时,现在通过低温酶解技术,30分钟就能保留98%的活性成分。”这款产品3年内跻身天猫洗护类目TOP10,证明“老文化”能通过科技焕发新生。
渠道革新:让专业服务触达下沉市场2024年推动鼎美国际“科技美容连锁”项目落地,则体现了她对渠道效率的极致追求。通过将美容院线级的肤质诊断设备小型化、智能化,鼎美汇的门店已下沉至全国28个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在门店花10分钟做检测,就能拿到定制护肤品,成分溯源信息实时同步至手机。”陈雨桐说,这种“专业+透明”的模式,正在重新定义美业服务的“信任链条”。
从“峰会”到“生态网络”:搭建美业创新的“连接器”
“美业的痛点不是缺乏创新,而是创新者各自为战。”为打破这种孤岛状态,陈雨桐自2015年起发起“美业新物种峰会”,至今已举办10届,累计吸引1.2万从业者参与。
2023年峰会的“元宇宙试妆”技术成为行业焦点——通过AR虚拟试妆系统,品牌方与供应链企业可实时测试产品在不同肤质、妆容下的效果,当年即促成供应链合作签约额3.2亿。“我们还建立了‘美业技术需求库’,将企业的痛点拆解为‘成分研发’‘设备小型化’‘渠道数字化’等关键词,再匹配全球2000+技术专家资源。”陈雨桐举例,某国货品牌曾因“防腐体系升级”卡壳,峰会后3周内就对接了瑞士生物实验室的解决方案。
生态重构者的自白:“美业的未来,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精准服务”
采访中,陈雨桐展示了她办公桌上的“时间胶囊”——一个装满2008年至今护肤品样品的陈列柜。“从初代小棕瓶到现在的AI定制精华,这些瓶罐里装的不仅是产品,更是美业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进化史。”
她认为,美业生态的重构需要三重耐心:
技术耐心:“一款好的成分研发可能需要5年,我们愿意等。”
文化耐心:“中国非遗古方有几千个,如何用科技解读并转化,需要长期投入。”
用户耐心:“肤质改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做‘速效营销’,只提供‘长效价值’。”
谈及未来,陈雨桐将目光投向了合成生物学与AI定制的结合:“未来5年,我们计划在长三角建一个‘美业科技产业园’,让供应链、研发、渠道企业实现‘物理聚合’。”她顿了顿,补充道,“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美业的核心始终是‘人’——让每个人都能通过科技享受精准、安全、有温度的美,这就是我们重构生态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