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皮肤健康研究领域,皮肤表面pH值与微生态平衡的交互作用已经成为解决屏障功能紊乱、敏感肌和慢性炎症等问题的核心突破口。
这一交叉机制不仅影响着皮肤的生理状态,更直接决定了护肤产品的设计逻辑与功效验证方向。
01 pH微生态平衡:肌肤健康的双重屏障机制·皮肤酸性pH值概述
目前研究表明,健康人体皮肤表面的pH值呈现酸性特征,范围为5.4-5.9.
每个生物系统都拥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缓冲系统,以将酸碱平衡维持在特定的pH值,这种酸性和碱性分子的缓冲系统将皮肤的pH值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其中促成皮肤酸度的分子包括聚丝蛋白分解产物以及来自汗液、皮脂和角质层的氨基酸;
此外,酸性脂质(如游离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可能来自皮脂分泌物或通过皮脂细菌降解;
来自汗液和其他皮肤成分的α-羟基酸也有助于形成酸性pH值(如乳酸);
尽管维持皮肤pH值的因素很复杂,但正是这些酸性和碱性分子的组合维护了皮肤pH值.
·皮肤酸性pH值的作用
1.皮肤酸性的保护作用
正常皮肤表面pH值对皮肤微生物菌群具有有益作用,皮肤酸性pH值有助于常驻菌群保持附着在皮肤上并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皮肤,而碱性pH值可促进细菌的扩散.
例如: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卵形假单胞菌和棒状杆菌产生脂肪酶和酯酶,降甘油三酯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导致皮肤表面pH值降低,从而为皮肤病原体创造不利的环境.
皮肤酸性pH值也促进天然抗菌肽的产生,并调节角化和脱屑的过程.
2.皮肤酸性与屏障功能
角质细胞间隙内层状结构的形成和加工发生在酸性环境中,酸化改善了角质层的结构和功能;
角质层屏障的形成涉及多种pH依赖性酶,这些水解酶包括β-葡萄糖脑苷酯酶的最适pH值为5.6,且参与最重要的神经酰胺合成.
例如:有实验证实,在无毛小鼠体内研究中,无毛小鼠显示出在丙酮损伤后,暴露于酸性更强的缓冲溶液使屏障功能明显恢复得更快.
酸性环境能促进角质层脂质有序排列,增强皮肤物理屏障的完整性,减少经皮失水量.
3.皮肤酸性与皮肤菌群
皮肤的酸性pH值是人体生理机能的结果,而人体生理机能又会调节内源性皮肤菌群,皮肤为常驻生物群提供了栖息地,在正常条件下,这些微生物群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例如:痤疮丙酸杆菌在pH6.0-6.5生长良好,但当pH值下降至5.5时,其生长明显下降,则会刺激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痤疮丙酸杆菌在粉刺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皮肤的微环境极大地决定了微生物谱和种群密度,一些常驻细菌在维持皮肤的酸性pH值和防止病原菌定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02 pH微生态平衡:皮肤微生态的动态平衡机制·皮肤微生态概述
人体皮肤表面呈弱酸性,具有湿度低、盐分较高的特点,同时富含游离脂肪酸、免疫球蛋白及抗菌肽等具有抗菌作用的分子,并且人体皮肤仍承载着1000多种约1千亿个微生物,其中74%~80%为细菌、5%~10%为真菌、10%~20%为病毒。这些微生物主要存在于皮肤表面及皮肤附属器如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形成相对稳定的微生物菌群,又称为常驻微生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葡萄球菌属、丙酸菌属、棒状杆菌属和马拉色菌属.
·皮肤微生态平衡影响皮肤健康
1.“菌群-宿主”共生关系
有益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可分泌抗菌肽抑制病原体,并训练皮肤免疫系统;而宿主则通过分泌皮脂、抗菌肽等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
2.微生态失衡的临床表现
当坏菌(如痤疮丙酸杆菌过度增殖)占据优势时,将引发粉刺、痘痘、红斑等问题;而好菌主导的微环境则能抑制炎症反应,增强皮肤耐受性.
3.pH微生态的耦合作用
弱酸环境有利于有益菌定植,当pH升高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强.
当pH值与微生态同时失衡时——
pH失调⏩屏障受损⏩菌群紊乱⏩炎症加剧⏩屏障破坏
大部分人群因为以上一系列级联反应导致皮肤敏感、慢性炎症性疾病、痤疮等皮肤问题.
03 pH微生态平衡:化妆品开发策略·皮肤酸性pH值与化妆品
化妆品的pH值需与皮肤生理pH匹配,弱酸性配方已成为功效性护肤品的基本要求.
例如,清洁类产品:传统皂基(pH 10+)会破坏皮肤酸性膜,而氨基酸类弱酸性洁面在保证清洁力同时维持屏障稳定.
·针对性调节菌群平衡
1.补充益生元/后生元
益生元(如a-葡聚糖寡糖、菊粉)为有益菌提供“食物”,后生元(生物发酵代谢产物酵母菌分解物质)能直接调节菌群。
2.利用益生菌发酵护肤品
益生菌在发酵过程中会分泌各种酶(蛋白酶、淀粉酶等),这些酶可将护肤品原料中原本分子量较大、难以被皮肤吸收的营养物质分解为更小的分子,提升吸收效率(如:多糖变寡糖)。
皮肤pH微生态的平衡,不是简单的“抑菌”或“调酸”过程,而是需要重建菌群多样性、恢复酸性缓冲能力、修复物理屏障的三维干预策略.
同时搭载pH调节系统与微生态活性组分的配方,在改善泛红、干燥、经皮失水等指标方面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机制产品。
参考文献:1.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临床皮肤科杂志,皮肤微生态与皮肤健康专家共识(第3部分:皮肤微生态与科学护肤)[J]2024(53).
2.科技广场,皮肤酸性pH值与化妆品研发[J]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