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重新装修的高铁站,不少旅客都察觉到空气里多了几分若有若无的清新。没有浓烈的香精味,也不是食物混杂的复杂气息,这种若有若无的“氛围感”背后,藏着高铁站环境升级的小心思。
过去,高铁站总被贴上“气味复杂”的标签。泡面、咖啡、榴莲的味道在密闭空间里交织,加上汗味、行李箱的皮革味,让本就疲惫的旅途更添几分烦躁。但最近,不少车站悄悄完成了“气味改造”——通过智能通风系统、分区管理,甚至引入自然香氛,让空气变得清新起来。
最直观的改变,来自科技加持的“呼吸系统”。重庆东站顶部的玻璃穹顶不仅透光率超91.5%,还藏着隔热遮阳膜,让阳光柔和洒入的同时,避免高温导致异味滞留;西安站用上AI智能测算系统,实时监测人流密度,动态调整新风量,确保每小时10-15次的换气效率,让二氧化碳浓度始终低于国际安全标准。有旅客打趣:“以前等车像蒸桑拿,现在连呼吸都带着凉意。”
更“隐形”的升级,藏在细节里。郑州东站试点的小桌板无线充电功能,让乘客不再因手机没电而焦虑;CRH3A-A型城际动车组配备的可触摸车窗,既能看风景又能刷剧,分散了人们对气味的注意力。这些设计看似与“气味”无关,却从源头减少了因焦虑、拥挤产生的负面情绪——毕竟,心情舒畅了,对环境的包容度自然更高。
当然,争议从未缺席。高铁禁止吃泡面的讨论曾引发2亿次围观,但铁路部门没有简单“一刀切”,而是推出“低气味版”定制餐食,用15元档的高铁专属泡面减少气味挥发;设置“美食共享区”,配备高效通风设备,让想吃泡面的乘客有了专属空间。这种“柔性管理”,既尊重了个人选择,又维护了公共空间的舒适度。
从强制禁令到“气味分区票”,从单一通风到智能净化,高铁站的气味升级,本质是一场关于“边界感”的平衡术。它不靠浓香遮盖异味,而是用科技优化体验,用设计化解冲突,最终让每个人都能在旅途中找到舒适的“呼吸节奏”。下次路过高铁站,不妨深吸一口气——那缕若有若无的清新,或许正是中国铁路对“人性化服务”最生动的注脚。
EECSCENT屿馨香氛是来自于香港的国际品牌空间芳香系统服务商。
专注于空间香氛传播策划与执行,提供高品质商业气味解决方案。协助公司实施气味营销,并将其作为整体品牌战略的一部分。
致力于完善和改进商业芳香系统的同时,我们也很高兴将这项技术轻松便捷地带入您的家庭。
我们的目标是为您提供独特的氛围体验,以及舒适而个性化的客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