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少年医美热”这一话题冲上热搜,引发众多关注。事实上,在刚过去的暑假,已有不少青少年加入医美行列。他们为啥要做医美?有无风险?如何正确看待医美?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调查。
暑期接诊量激增,医美低龄化明显
“我不建议你做双眼皮成形术!”8月30日,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副主任刘剑毅正在劝退一名16岁的女生。
“可我真的觉得单眼皮不好看,看着很土。”女生低着头,不自信地喃喃道。
“你现在还小,可能对美的看法不同。”刘剑毅接着解释说:“关键是你的面部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容貌还会发生变化的,现在动刀太早了。”
这样的劝退其实已不是第一次,且数量还在逐年增多。“特别是刚过去的暑期,我们的接诊量约是平时的10倍,其中,每天都要接诊50多名青少年。”刘剑毅表示,咨询得最多的是双眼皮成形、开内眼角等眼整形手术,以及祛痘治疗等“变美项目”。
不仅是西南医院,记者在渝北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等多家医院整形美容科及整形美容医院了解到,近年来,前来咨询或做医美项目的学生群体日益增多,且低龄化趋势明显,以往是准大学生想趁暑假“悄悄变美”,如今越来越多的准高中生也加入其中,前来咨询的求美者中最小的只有11岁。
从医美项目上看,主要分为功能性修复类和美容改善类。前者主要解决生理功能或明显外观缺陷,包括耳再造、唇裂手术、腋臭手术、瘢痕及大面积色素痣修复、上睑下垂、倒睫手术等;后者主要出于美观需求,比如双眼皮手术、隆鼻、祛痘治疗、去痣、打“瘦脸针”、光子嫩肤等。
中消协在2023年发布的一份消费者提醒中提到,根据《2022年医美行业白皮书》公布的数据,20岁以下的消费者占比达11.12%。
青少年真的需要做医美吗?
按照我国《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未经监护人同意,不得为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医疗美容项目。
“即使监护人同意,我认为也要区别对待。”重医附二院整形与颌面外科主任夏德林说,对于影响功能的修复性手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患者应遵循医学原则适时开展,如唇腭裂畸形、易摩擦部位且有恶变风险的黑色素毛痣、影响视力的严重倒睫、无法用药物控制且产生心理问题的狐臭;导致屈伸障碍的关节处瘢痕牵拉等,尽早进行手术以恢复功能。
如隆鼻、双眼皮、抽脂以及各类注射填充等纯粹美容的项目,原则上不建议未成年人进行。“这些项目应待成年后身心更为成熟稳定、能充分认知风险并理性判断时再考虑。”夏德林说。
“未成年人还在生长发育阶段,皮下胶原的生成和代谢是正向生长多、丢失少,骨骼和脂肪层也在调整阶段,过早干预反而后期会出现问题,比如玻尿酸注射可以调整轮廓,但剂量注射多了则容易出现馒化,反而变成了累赘。”刘剑毅说,青春期的爆痘、痘印等问题可以寻求皮肤科治疗,而超声刀、热玛吉、超声炮等项目都不是针对未成年人甚至年轻人的项目,没有必要做。
医美热的背后:容貌焦虑和医美营销
那为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医美?受访者的回答基本离不开“容貌焦虑”。
刚升入高三的小美告诉记者,前不久,她就在母亲的陪同下到医院进行了隆鼻咨询。“我的鼻子太塌了,很羡慕身边鼻子高挺的女生,觉得特别好看又洋气。”
小美说,虽然学业很重要,但与同学闲聊时,都绕不过颜值这一话题,大伙都说“拼完成绩拼颜值”“人美运气都会好”,加上刷短视频经常看到“普通女生靠医美改变自己”的事例,她觉得自己再不做准备就晚了。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今年3月发布的《青少年身体形象认知调查》显示,在受访的15000名高中生中,有76.3%的女生和52.7%的男生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更令人担忧的是,57.2%的高中生认为“颜值决定成功机会”,42.6%的学生表示“曾因外貌问题遭受歧视或嘲笑”。
我市某高中班主任也向记者反映: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对外表有极强的焦虑感,有女生会因为觉得自己长得不够好看,不敢参加班级活动,甚至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高考结束后,好几名学生都做了双眼皮、隆鼻手术。
“某些用人单位片面看重求职者的外貌,轻视求职者的内在素养,向社会传递了错误观念。”重庆中医药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杨成教授说,部分家长和青少年存在“颜值焦虑”,希望通过医美来美容,以期提升职场竞争力。
此外,一些不良医美机构还利用营销手段在社交媒体上制造容貌焦虑,记者在某社交媒体上看到,“注射+轮廓,开学秒变校花”“暑假逆袭计划,从放弃双眼皮贴开始”等鼓吹变美的医美广告帖不计其数。
记者以未成年人家长身份随机询问了几家医美机构,有机构立马回复“16岁可以做双眼皮手术”,并发来手术案例,满口承诺“看你女儿条件,更小的我们都做过”。
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2月发布的《医美行业营销乱象调查》显示,超过65%的医美机构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精准推送广告给高中生群体,其中包括伪装成“护肤知识”“形象管理”等内容的软文和短视频。
此外,部分医院还推出了针对学生的优惠活动。比如,渝中区某公立医院整形美容科称,可凭考试证或学生证享受治疗或手术费用(除药品)优惠10%。
家长应先了解孩子做医美背后的深层原因
与医美火热程度相比,记者注意到,机构工作人员在介绍相关医疗美容项目时,会使用“很简单、恢复很快”“手术是微创的,一点🕐️都不影响”等表述。当记者询问青少年做手术是否有风险时,不少医美机构都给出了相似的回答——“没什么风险”。
但是,据媒体报道,医疗美容意外近年时有发生,其中不乏青少年。
今年春天,江苏无锡一名女孩在一家无证美容院注射“深层补水水光针”后,面部出现溃烂,后来发展为全身性皮疹,还出现发烧、头晕等严重症状,险些丢了性命。
“医疗美容项目作为医疗活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刘剑毅说,即使打瘦脸针、脂肪填充、玻尿酸填充等伤口很小的项目,在人体骨骼没有发育到顶峰之前,任何注射类的医美项目都有可能引起副作用。
“监护人同意”这一要求,也可能被钻空子。比如,监护人不能到场的,有的机构只需携带户口本或留下父母联系方式即可;还有的机构只要有经父母同意的文字、录音等就可以。而这些文字或录音是否真的是未成年人父母所留,医疗机构也不会去辨别,仅仅是走个“过场”。
“青春期出现容貌焦虑是常见现象,因为这个年龄会出现发胖、长青春痘等现象,男孩会对身高产生担忧,女生则是对胖瘦的担忧。这一时期也是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对自己的形象以及别人的评价都比较在意。”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二科副主任秦丽说,“容貌焦虑”的背后更多存在人际交往、亲子关系等其他根源性问题。秦丽曾遇到一个想做微整形的女孩,她在班上属于“小透明”,希望通过整形寻找同伴关系中的身份认同、自我价值和存在感。
“当孩子提出想整容时,家长应先了解背后的深层原因。”秦丽表示,容貌焦虑的重点不在容貌,而是焦虑,是对自身价值不确定的焦虑。家长要非评判性地倾听,适当分享不同文化以及不同时代对美的定义,帮助孩子理解美的多元化,倡导他们多关注身体的功能性,同时,要善于发掘孩子的能力和优势,引导孩子通过积极尝试、体验、反思等积累经验,建立自信。
此外,相关部门应加强青少年医疗美容管理,比如对18岁以下求美者必须由监护人全程陪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禁止医美机构在学校周边投放广告;对针对学生群体的医美广告进行专项整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