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曾在评论『刀郎』时发出过一句极具争议性的话:“我们不能光看销量。”这不仅是她的核心观点,更是对『刀郎』的恶毒指摘。她似乎自认为和她的小圈子才是真正代表中国音乐发展方向的存在,而销量在她眼中毫无意义。
如果没有这句充满虚伪和无情的评论,无论是『刀郎』,还是万千喜爱他的歌迷,都可能会选择原谅『那英』。中国的观众和听众往往是最为朴实的群体,但不能否认,在这个群体中,蕴藏着无数具有极高艺术鉴赏水平的人物。他们不仅能够跨越古今评判艺术,还具备深厚的历史情感和对社会与民族文化的热爱,跨时代的影响力更是无与伦比。这些才华横溢的人远远超越了『那英』和汪峰等自赏自乐的人,甚至在创作能力上也超越了『刀郎』。
严格说来,『那英』的创作能力连『刀郎』的1%都不及。她对『刀郎』艺术造诣的评论,实在是有些可笑。然而,最令人惊讶的是,她竟然坚决地坚持“销量无关痛痒”的观点。那么,她究竟想用什么来评判呢?是她的面子?是她在音协中的职务?还是她在镜头前的扭捏?又或者是她在众人面前的随意发言?
论起艺术创作力,100位『那英』也无法比肩一位『刀郎』;论及作品的影响力,300位『那英』也敌不过一位『刀郎』;在社会各阶层的受欢迎程度上,1000位『那英』也无法超越一位『刀郎』;而在成名歌曲数量上,30:0、50:0的比率也完全不夸张。尤其是在承担社会责任和传承红色文化方面,10,000位『那英』也比不上『刀郎』。
无可否认,错误就是错误,无知就是无知。眼高手低的心态对优秀的歌手心生嫉妒,进行短期打压,这是可以理解的。就像武大郎与柳传志都有过这样的手段和游戏,甚至他们的手法比『那英』更狠更黑。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毕竟我们都是身处于这个艺术和音乐的圈子里,反思自己的过失与历史是理所当然的。不要像秦桧或武大郎那样,死守自己的错误,而是应该有所觉悟,擦亮自己的眼睛。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