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行缘起:从电影发烧友到摄影界的「意外闯入者」
松村文雄的职业生涯始于一场「偶然」。工业大学毕业、本在医药品公司工作的他,因年少时对电影的狂热(一年观影超 300 部),偶然看到影像制作公司的招聘广告,便以摄影助手身份踏入业界。首份工作是在惠比寿的小公司拍摄学校参观影片,用 16 毫米胶片完成了职业生涯的初体验。彼时的他甚至分不清 16 毫米与 35 毫米胶片的区别,却因前辈引荐与自由摄影师的漂泊经历,逐渐在肥皂剧、刑事剧、特摄剧等领域积累经验,从二把手升至助手主管。
二、特摄生涯里程碑:从《天空骑士》到平成时代的技术革新
- 东映时期的崛起
- 1976 年参与《宇宙铁人天地双龙》拍摄,后拒绝刑事剧邀约坚守东映,相继参与《G MEN★75》《JAKQ 电击队》等作品。
- 1980 年,32 岁的松村首次担当《假面骑士(天空骑士)》摄影监督,因前辈推荐与现场活跃度突破「非正式员工难任监督」的体制限制。
- 从胶片到数码的转型
- 「超级战队」系列:1999 年《救急战队 GoGoV》至 2009 年《侍战队真剑者》,见证从胶片到数码的转变。
- 「假面骑士」系列:2000 年《假面骑士空我》开启平成假面骑士数码摄影时代,松村直言「技术需服务作品,不固守胶片执念」。
三、摄影哲学:现场的「严与情」与技术的「变与恒」
- 严厉背后的创作信念
- 特摄现场因火药等道具使用需高度紧张,松村强调「不严格拍不出好作品」,但对新人成长秉持「不表扬不成熟,只肯定进步」的原则。
- 举例:新人演员初演时「不想看第 1、2 话」,但半年后演技显著提升,印证现场实践的重要性。
- 技术演进中的创作核心
- 胶片时代:需提前测光、调整机位,团队协作紧密;数码时代:通过屏幕实时构图,CG 合成普及,现场重心从摄像机转向监视器。
- 镜头运用:从望远镜到广角镜头为主,构图与演员表演逻辑因技术变革而调整(如《危险刑事》到《相棒》的拍摄方式转变)。
四、跨界创作观:拒绝「类型固化」的职人精神
- 跨类型拍摄的生存之道
- 松村偏好硬派刑事剧,却主动挑战儿童片、特摄剧等多元类型,认为「只拍单一类型无法进步」,业界中能驾驭 3 种以上类型者才能长期立足。
- 案例:从《透明小绿》到《假面骑士》,从刑事剧《G MEN》到特摄《超级战队》,打破创作边界。
- 给新人的建议
- 「不盲从,有主见,主动提问」:松村强调经验需积累,教与学需从「零」开始,表扬与批评需基于专业(如「该生气时讲道理,而非感情用事」)。
五、记忆中的光影印记:代表作与创作瞬间
- 电视剧:首次担当主摄影师的《星云假面机械人》,从片头到片尾全程把控,接棒大前辈濑尾脩的《宇宙刑事贾班》。
- 电影:雨宫庆太监督的《人造人电脑黑魔》,35 毫米胶片拍摄的浓雾逆光摩托车场景,因预算充足与团队(动作监督金田治)协作而印象深刻,「胶片拍摄不允许失败,辛苦却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