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谢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词语便是“电影大师”。他执导的影片如《红色娘子军》、《芙蓉镇》和《鸦片战争》,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然而,如果你认为谢晋的人生只是一帆风顺的,那你就错了。他的家庭生活,比任何一部电影都要更加悲情。四个孩子,三位身患残疾,这成为了他一生难以摆脱的阴影。直到晚年,他才猛然意识到,或许这一切与他自己的选择密切相关。
谢晋于1923年出生在浙江上虞。尽管上虞并非大城市,但他的家庭并不贫困。谢晋的祖上是东晋的名臣谢安,到了他爷爷那一辈,依然是当地的文化名流。谢晋的父亲在香港担任会计师,事业有成,母亲则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修养的大家闺秀。以这种家世背景,谢晋理应走上一条传统的成功道路,比如考入名校,出国留学深造。然而,他却选择了与家人期望截然不同的道路——从小便对戏曲和电影产生浓厚兴趣,远离了家族的期待。
谢晋的求学之路开始于上海的小学,那时的上海,是中国最为时尚的都市,好莱坞的影片总是最先在这里上映。每当有新片上映,谢晋总是第一时间前去观看。他的同龄人或许还在街头巷尾玩耍,而他早已开始琢磨电影的魅力与艺术。高中毕业时,尽管父母希望他选择一条更为传统的路,谢晋却毅然决定前往四川,报考了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这所学校非同小可,教师阵容强大,曹禺和焦菊隐等大师级人物都曾在这里授课。谢晋在这所学校中埋头苦学,也算是正式踏上了艺术的道路。
1943年,谢晋未毕业便辍学,跟随老师来到重庆,加入了中国青年剧社。那时的谢晋,初入行,什么杂活都做过:场务、跑龙套、管道具,吃尽了所有的艰辛。1948年,他进入大同电影公司,担任助理导演和副导演。在新中国成立后,谢晋又去华北革命大学修习了一些政治课程,并进入了长江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逐步实现了从幕后到导演的转型。年轻时的谢晋,充满激情,心中怀揣着巨大的梦想。
1953年,谢晋终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了导演,这也标志着他电影生涯的黄金时代的开始。1957年,他执导的《女篮五号》成为中国首部彩色体育题材影片。该片一经上映便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国际青年电影节银奖及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1961年,《红色娘子军》更是风头无二,拿下了百花奖最佳影片奖与最佳导演奖,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1965年的《舞台姐妹》则更加深刻细腻,获得了伦敦电影节的萨瑟兰奖。
谢晋的电影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善于将政治主题与情感故事融合,既有教育意义,又能触动人心。他的影片中,女主角通常是故事的亮点。例如,《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讲述了一位女奴如何觉醒并投身革命;《舞台姐妹》中的春花与月红,一位坚持艺术,一位被政治裹挟,她们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进入80年代后,谢晋的作品愈加成熟,《天云山传奇》摘得金鸡奖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奖,《高山下的花环》揭示了军队中的官僚问题,《芙蓉镇》则深刻反映了文革对普通百姓的摧残,凭借这部作品,他荣获了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球奖。
谢晋的电影不仅在国内获得了极大的认可,国外也同样好评如潮。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以及导演协会唯一的中国会员,还曾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文联副主席。他的“谢晋模式”对一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到中国电影,往往绕不开他的名字。然而,谁能想到,这位光彩照人的电影巨匠,背后竟藏着如此沉重的家庭悲剧。
谢晋与妻子徐大雯育有四个孩子:一女三子。按理说,子嗣众多应是福气的象征,但谢晋的家庭却充满了苦痛。除了长子谢衍身体健康外,其他三名子女均存在智力障碍。这个打击对任何父母来说都是巨大的,尤其是谢晋这种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导演。
其中,长女谢庆庆出生不久便被诊断出智力障碍,虽然情况不算严重,但也让人心酸。二儿子谢建庆,外号阿三,不仅智力较低,而且常年患有哮喘,体质极其虚弱。最小的儿子谢佳庆,阿四,则更为不幸,患有癫痫及智力障碍,几乎无法自理。谢晋与徐大雯只能在忙碌的工作中夹缝照顾孩子们,拼命让他们过上尽可能有尊严的生活。
关于这一切的原因,外界众说纷纭,最终很多人将焦点指向了谢晋的酗酒问题。谢晋的酒量非常惊人,拍片期间他几乎总是随身携带酒壶,里面装的都是白酒。有一次,他在节目中一口气喝下整瓶白酒,震惊了周围的人,这也为他赢得了“酒仙”的称号。年轻时,他对酗酒并未放在心上,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开始怀疑自己多年来的饮酒习惯是否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科学研究表明,父母的酗酒可能会增加子女智力障碍的风险,虽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许多人认为谢晋的饮酒习惯是问题的根源之一。他自己也曾在一段访谈中感慨:“他们是‘讨债鬼’,我前世欠了他们,这一生来偿还,但我却无力偿还。”这句话,沉重而无奈,透露出谢晋内心深处的愧疚与痛苦。
尽管家庭生活充满艰辛,谢晋依然未曾停下电影创作的步伐。他的影片中,始终能看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也许,这正是他在家庭困境中锤炼出来的韧劲。他将对家庭的深沉感情倾注于作品之中,那些关于坚持与牺牲的故事,或许正是他自己生活的写照。
到了晚年,谢晋依然忙于创作。1997年,他执导了影片《鸦片战争》,该片旨在纪念香港回归。影片投入1200万美元,讲述了清朝与英国之间因鸦片问题爆发的冲突。尽管影片的故事略显平淡,但其浓厚的历史感,展示了谢晋对国家大事的深切关注。与此同时,他还成立了谢晋恒通公司,试图探索电影市场化的新路径。
在教育方面,谢晋也并未懈怠,他曾担任上海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培养了大量电影人才。他的教学风格十分务实,常常告诫学生们要拍摄贴近生活的电影,将中国电影的人文精神传承下去。学生们都非常尊敬他,认为他并没有摆架子,真正是为电影事业鞠躬尽瘁。
然而,2008年,命运再一次给了谢晋沉重的一击。大儿子谢衍突然被诊断出肺癌,病情迅速恶化,不久便去世,年仅59岁。谢衍是谢晋最为得意的孩子,不仅留学归国,曾参与电影创作,还在父亲的支持下制作了舞台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谢衍去世前,将自己在美国的房产出售,回到国内陪伴父母,还立下遗嘱,决定将75%的财产留给患病的弟弟谢佳庆,剩余部分则留给父母。谢晋被这份深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