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酱园弄·悬案》自上映五天以来,票房仅收获2.38亿元。对于这部集结了众多明星阵容的作品来说,这样的表现显得有些平淡无奇,甚至可以说是“哑火”。而暑期档的竞争愈发激烈,这部影片的处境更显艰难。
更让人担忧的是,围绕《酱园弄·悬案》的讨论已经逐渐偏离了电影本身的内容,舆论热度更多集中在网络流量的争斗与口水战上。电影内容被忽视,讨论变成了互联网日常的“骂战”。
粉丝们为了自家“85花”的位置争执不休,完全不顾角色的塑造和故事的完整。有人质疑易烊千玺饰演的盲人算命先生是否合适,却忽略了他在剧情结构中的承上启下作用。还有一些人单纯因为不喜欢某个演员,便断言“这部电影避雷”,拒绝深入体验。
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的电影票表达喜好和不满,然而平台的算法却捕捉极端关键词,推动内容裂变和情绪发酵。结果,明明只有一人观看,网络上却有十人“讨伐”。口碑评价体系也因此从艺术评价退化成了情绪对立的战场。
当情绪的发泄凌驾于理性思考,流量的批判超越了艺术审美,《酱园弄·悬案》周围的风波成为了传播链中群体极化与流量异化的典型案例。你无法通过网络讨论了解电影内容,因为鲜有人真正聚焦“内容”。
如今,电影话题成了情绪宣泄的靶子,不仅是《酱园弄·悬案》,未来每一部电影都有可能成为类似的对象。在这电影存亡危急的时刻,硬糖君几乎想像电影中赵丽颖饰演的西林女士那样,发出强烈的呼声:“你说它是烂片,有什么具体证据?这不过是流量骂战制造的‘沉默螺旋’,逼迫没看过电影的观众表态罢了。”
回望80年前的詹周氏杀夫案,那是社会意识巨变的一个缩影。而80年后的《酱园弄·悬案》则引发了更具市场意义的思考——如何让电影评论回归电影本身?
如今,观众不必亲临电影院,通过网络的二手信息便能对电影妄加评判。有人听到“避雷”二字就决定不看,听到“烂片”便望风而逃。然而,不进电影院,怎能知晓“春色如许”?不亲自品味,怎能分辨好片与烂片?
传播学指出,当一事件引发讨论,由于信息传播的多重复杂性,比如媒体报道的偏向、公众情绪的非理性化、自媒体的夸张渲染,人们的注意力常被次要细节、个人恩怨、无关话题所吸引,事件本质被模糊,焦点失准,如同镜头失焦,无法呈现清晰画面。
《酱园弄·悬案》的舆论轨迹,正是“舆论失焦”的典型体现。网络讨论中充斥着对流量演员的攻击、对剧情的恶搞,以及对电影内容的无端猜测,电影本体反而被掩盖。尽管引来一片哗然,却遮蔽了电影的真正表达。
围绕该片,首要的问题不是它到底好坏,而是为何公众注意力被无休止的流量骂战吞噬。过去,批评“烂片”往往伴随着客观和理性,但在当下浮躁的网络环境中,人们更热衷于电影外部的争议制造话题,借此获取流量。
电影点映之初,就有博主直言“没想到这么烂”、“绝世烂片”,这种信息的不对等,极易误导期待电影的观众,降低院线预期,甚至吓退潜在观众。
虽然不能否认部分人真心觉得电影不好看,但在自媒体时代,负面评价更容易吸引眼球。小红书上的一些博主,明明是为电影做广告,却标题用“避雷”吸引点击。说烂、避雷成为流量算法的陷阱,也成了电影的无奈。
实际上,硬糖君在电影点映时,也关注过对影片的分析、演员的评价以及剧情的展望,那才是真正的电影评论——事实与逻辑并重,有分析有表达。然而,这样的讨论很快被“说烂”的声音淹没。
负面评价不仅容易跟风,更带来一种智性优越感,增强群体认同感。例如有人调侃杨幂在片中说“我怀孕了”,联想到《小时代》进行道德绑架,实则误解了角色。杨幂饰演的王许梅是片中厚重的角色,为了生存不惜与狱警怀孕,却最终败给命运的荒诞。
在互联网政治正确的氛围中,流量演员背负“原罪”,被嘲讽成了一种“健康”的消遣,荒谬至极,像是没看卷宗就判嫌疑人有罪。
那些沉迷流量骂战的人,无法认真讨论电影具体内容,只会陷入“只谈主义不谈问题”的老套路。硬糖君认为,《酱园弄·悬案》本身蕴含许多值得探讨的议题,不论是否“翻案”,至少应让观众明白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作品。
电影的“悬”,一方面是悬案本身。詹周氏为何杀夫?动机为何?是否有帮凶?为何找不到头颅?电影中提供了丰富线索:锋利的鱼刀、算命瞎子的谶语、欲言又止的第三者、暗藏玄机的邻居。从本格推理角度剖析案件,已极具精彩。
有人认为詹周氏丢弃头颅,是因迷信不愿来世与暴夫纠缠,但瞎子的预言也可能是导演设下的“烟雾弹”,头颅之谜是为掩盖真相。电影叙事丰富且含蓄,观众需运用逻辑筛选各种线索。
另一方面是社会世情的“悬”。为何一桩杀夫案引发广泛关注?它在民国社会意味着什么?陈可辛通过媒体反馈、社会阶层态度、邻里揣测、狱中八卦,编织了一张细密的民国人情网。人物立场的碰撞,社会关系的错综,都为电影增添世情悬疑的趣味。
薛至武代表传统大男子主义,认为杀夫罪大恶极;张宝福则带有投机取巧意味,既帮过詹周氏也期望获益;王许梅从好奇转为同情,展现复杂心路;赵丽颖饰演的西林则代表媒介与精英舆论力量,她的发声成了案外“另一场战争”。
《酱园弄·悬案》通过人物冲突,呈现社会大变局下观念的渐进变迁。作为伪政权警察局长的薛至武,既想捞一笔又想亲手把詹周氏送上“断头台”;王许梅期待光明,却不知自己被唱的《十八相送》其实是送别;西林脱下假发进行写作,游走于纸醉金迷的社交场,反差强烈令人好奇她的真实面貌。
这部电影或许未必堪称里程碑,但绝非“烂片”。其内容与质感在近年来大银幕作品中属上乘。唯一遗憾的是它卷入了“沉默螺旋”,大V的负面评价与路人的盲从,使观众难以独立判断。
在短剧流行、多元娱乐形式冲击下,电影如何说服观众走进电影院,是当下亟待探讨的问题。我们无需陷入“电影已死”的陈词滥调,但在分众审美的浪潮中,宏大史诗被微观叙事取代,人们难以对某一作品形成共鸣。
尽管如此,《酱园弄·悬案》堪称逆行者。它没有迎合商业炒作,没有压缩片长以适应快节奏,也未采用讨巧的类型套路,而是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像个不懂潮流的“老古董”。
演员表现令人惊喜。章子怡久违银幕,再现精湛演技,詹周氏躲柜子时的茫然与哀怨,足以成为华语影史经典;杨幂经过多次尝试,终于突破,王许梅唱出了时代下小人物的哀歌,打动不少观众。
赵丽颖的西林承载着时代束缚与超越,短发隐藏的是无奈与妥协,法庭上却释放出震撼人心的正义之声。雷佳音扮演的暴虐象征特殊年代国家机器对弱势群体的压迫。
这些精彩演绎在导演陈可辛手中调和成一锅层次丰富的浓汤。过去我曾笑话博主们“吃不来细糠”,如今硬糖君也想提醒大家,不要忽视《酱园弄·悬案》中的这些细节与深度。
这部电影的价值,可能需要深度解读与文化解码,而非靠特效或短剧式反转即刻获得。片尾短暂的预告信息量丰富,范伟饰演的叶伯修发现案中漏洞,未被注意的锁匠浮出水面,案件的审理与社会讨论依然延续……
《酱园弄·悬案》有诸多突破性表达值得关注。它的野心不在于简单还原一桩民国悬案,而是通过旧案连接历史长河两端的观众,纵横跨越时空。在社会意识进步与审美变迁之后,今天的人们如何重构80年前的陈案,如何重新审视那个已消逝的名字?
正如英文片名《She’s Got No Name》暗示,那个时代无名的女性在当下会被怎样审视,穿越时空阻隔,她会有怎样的人生?
与此同时,电影作为“公共话语”坐标的重构也迫在眉睫。《酱园弄·悬案》周边的骂战,是旧影视逻辑与新媒体生态碰撞的必然产物。中国电影要从这片舆论迷雾中突围,既要抵御情绪化评分的冲击,更需学会拥抱有限共鸣,让电影最终回归电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