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拜师于侯耀文,郭德纲再无人称其为‘泼猴’。”
郭德纲与侯耀文之间的师徒关系可谓是充满传奇。如果追溯到两人的初次相识,那是在一场相声比赛中,郭德纲作为参赛者,侯耀文担任评委。侯耀文在观看郭德纲的精彩表演后,深深被其才华吸引,继而与石富宽一同前往小剧场,观赏郭德纲的演出,对他的专业技能和表演才能给予高度评价,内心萌生了收徒之想。
2003年,经过于谦的牵线搭桥,侯耀文主动联系了郭德纲,表达了收徒的意愿。然而,这一决定却遭到许多相声同行的反对。即使面临重重阻力,侯耀文还是坚定表示:“他有真本事,我们应该给年轻人一片发展空间。”最终在2004年6月8日,于北京举行了盛大的收徒仪式。从这一点看,侯耀文收郭德纲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交易”,但更准确的词是“传承”。
在上世纪零年代,正值相声行业的低谷,侯耀文从郭德纲身上看到了相声振兴的希望。那时,郭德纲的境遇堪忧,因资金匮乏而无法获得良好的表演机会,三次前往北京发展相声事业,却因为没有良好的师门支持而屡遭打压,四处碰壁,处境举步维艰。
然而,命运捉弄英才,侯耀文在2007年离世。尽管郭德纲获得了师门传承,但失去了恩师的庇护,他依然受到压制,最终因众多变故,如爱徒离去和诉讼经历,才得以发展壮大,创建了如今的德云社。郭德纲曾多次感慨,若是师父在世,看到如今繁荣的德云社,定会非常欣慰。相声的复兴离不开徒弟的努力,这无疑是对侯耀文的最好回馈。十数年过去,郭德纲始终铭记恩师的教诲,无时无刻不在心中挂念。
他不仅帮助师父的女儿打官司以争夺遗产,还关照她的日常生活。侯耀文生前钟爱“麒派”,而郭德纲如今在麒麟剧社的继承与发展上,更是开设了“麒派艺术研究”。师父喜爱美食,德云社的红事会馆中则汇聚了郭家菜的美味。若侯耀文今日健在,已不过七十余岁,他可以随时去德云社说相声,欢聚于麒麟剧社欣赏戏曲,或在红事会馆畅享美食,那是多么逍遥自在的日子啊。可惜,这一切已成为过往云烟。
身处异乡,无所事事。师恩已逝十八年,今夜颇似昨日。江心的小舟被风吹翻,谁能来为我撑起一篙?侯门的梦境,让人心碎千回百转。青山依稀,绿水悠悠。马蹄疾驰在那夕阳古道,七十七岁的老人,何其自在逍遥。
(引用自郭德纲社交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