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这样一群“演员”吗?镜头前穿着白大褂,手握手术刀,那专业劲儿连医生自己看了都得愣神:“这哪是演戏?简直就是同行啊!”可偏偏,她们根本不是正儿八经的演员。
她们本是拿听诊器、开处方单的医生,却半路杀进娱乐圈,把“医生”角色演得活灵活现,像教科书一样精准。
比如朱琳。现在的年轻人也许更熟悉她在《西游记》中那个温柔似水的女儿国国王,但你绝对想不到,这位古典美人其实曾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学霸,刚毕业穿上白大褂没多久,就被导演一眼相中:“我们要的就是懂医院的真货!”她一站镜头前,连拿病历本的姿势都透着专业范儿。
再比如牙医任丹婷,从小就泡在外公诊所的消毒水味里,补牙拔牙的手艺比背台词还溜。一次剧组拍医疗短剧,临时喊她救场,导演刚喊“开拍”,她就本能地指挥群演:“头再往后仰点,不然反光镜照不到龋齿!”全场笑翻。最忙时白天拍戏,晚上还得回诊所加班,卸妆接电话:“先咬着棉球,我这场戏一结束就赶过去!”别人夸她演技真,她却笑称:“我这是带薪实习呢!”
还有周显欣。华西医科大毕业,端着铁饭碗,却在制药厂待着待着不甘心:“就这么过一辈子吗?”一咬牙辞职北漂,从中戏研究生一路熬到给巩俐做替身,终于闯出一片天地。演《觉醒年代》时,弹幕狂刷“好像巩俐”,她倒不急:“像谁不重要,能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才爽。”问她后悔不后悔放弃医生,她眨眼笑道:“手术救人是治病,演戏救心,都是救人嘛!”
最让人敬佩的是殷德涛。这位郑州三甲医院甲状腺外科主任,纯属被朋友“坑”进剧组,本想客串,结果一站手术台,连导演都惊呆:“递器械那手法、解剖术语发音,比道具组还专业!”有次临时改剧本,他直接掏手机查最新版《外科学》。“怪不得拿手术刀像拿筷子一样顺手!”网友们惊呼。但他拍戏归拍戏,手术日程铁板钉钉:“周三三台甲状腺切除,天王老子来了也得等我手术完!”
说到底,这些人是医生还是演员?标签早就没那么重要了。人生哪有那么多“非此即彼”?朱琳50岁还去学潜水,任丹婷边补牙边背台词,周显欣三十多岁还和应届生抢中戏名额,殷德涛上午切肿瘤,下午就演切肿瘤的戏,连白大褂都不用换。
有时候想想,我们被“专业对口”“年龄限制”束缚太多,可看看这群跨界高手:医学背景没把她们锁死,反而成了无敌筹码。任丹婷说得妙:“病人和观众都需要安全感,我不过是把诊室里的信任带到镜头前。”
所以别急着给自己的人生画框。那些活得精彩的人,往往都是“叛徒”——叛逆刻板印象,叛逆按部就班。就像周显欣微博签名写的:“想当厨子的吉他手,不会是个好医生。”
谁知道下一站会遇见什么呢?但她们用行动证明,只要敢迈出脚步,哪条路都能变成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