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茹金
在我看来,本片上部的主要问题在于叙事主线的拖沓,这不仅模糊了悬疑的焦点——詹周氏为何要残忍地杀夫并分尸?她经历了怎样的苦难?电影似乎对詹周氏的背景有所交代,但细节模糊,让人难以捉摸。
通过片中多个镜头的呈现,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些关键点:詹云影与詹周氏曾经有过深厚的爱情,但随着詹云影沉迷于赌博,家庭的经济重担便落在了詹周氏的肩上,她不得不在纺织厂工作以养活家庭。然而,詹云影又一次次破坏了她的工作,不断地指责她勾引他人。
至于杀人事件的起因,影片并未明确阐述,但几个镜头暗示,可能与家暴有关。在这些镜头中,詹云影的狂暴与詹周氏的无助形成鲜明对比,这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同时,詹周氏被捕后与薛至武之间的对话交错出现,后者试图以暴力迫使她认罪。
导演可能意在通过这种反复对比的手法,揭示詹周氏作为无名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所处的底层地位,以及当时男性的傲慢和粗暴。当薛至武得知詹周氏说出“我杀了”的话时,他的反应充满了对女性“反抗”的蔑视——她怎敢动手杀掉“当家的”,那么多传统观念让他难以接受。
薛至武的想法反映出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共识——嫁人为夫,夫为天,杀夫是一种对天道的背叛,连詹周氏自己也带着这样的观念。因此,电影中有一段描绘她在狱中读报的情节,似乎在进而颠覆这种传统思想,暗示女性同样拥有独立的人权。在法庭上,得到了业内记者西林的支持后,詹周氏勇敢地借助报纸进行辩护,这为她的觉醒增添了动力。
然而,上部的主线觉醒脉络极为单薄,对主题的探讨也未能深入。之后的剧情似乎转向各个角色的独立戏份,虽然表面上有联系,实际上却给人一种各自为政的印象,缺乏内在的关联性。
西林被视为觉醒的代表,但她的形象时而像个交际花,故作深沉,与男性游走;时而又像是权利的倡导者,呼喊口号激励他人。王化梅则被视为詹周氏的智慧启蒙者,她的角色由狱中大姐大的身份转变为保护者,却在保护中陷入盲目的境地,最终为了生存而向典狱长屈服。
这些情节其实并没有为主线提供有力的支持,反而显得像一部杂糅的人物小传,却未能充分展示每个角色的精彩之处。整体上,影片呈现出一个大杂烩的时代群像,各个角色之间的关联不紧密,却试图强行编织联系。
因此,观看过程中感到有些疲惫,虽然每一段单独拿出来都充满精彩,但放在一起却又显得难以理解。镜头语言增添了深意,细细研究后却又觉得索然无味。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不能算作佳作,但也绝非糟糕。某些设计和呈现以及演员们的努力表现确实透露出「用心」的痕迹,但仅此而已。
图/来源于网络,侵删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