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亚历克斯·加兰编剧的惊悚片《惊变28年》热映之际,这位才华横溢的导演的新作《战争》悄然上线亚马逊Prime平台。评论界对该片的评价近年来屡屡称其为“最真实震撼的战争片”,然而这样的赞誉真的名副其实吗?
颠覆传统的战争实验
加兰在过去的作品《湮灭》和《内战》中,通过社会批判展现了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一次,他携手退伍军人导演雷·门多萨,试图改革传统战争片的叙事脉络。影片选择放弃对美国军事干预的政治评论,而是将焦点转向士兵们所经历的真实战场体验。虽然这一决策带来了技术层面的真实性,但同时也牺牲了电影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沉浸式战场体验与角色的单薄
该片以145分钟的时长,真实再现了伊拉克的战场场景:一组海豹突击队员在进行监视任务时,突遭袭击,被困于一座双层建筑中展开殊死抵抗。导演通过独特手法营造出强烈的沉浸感:
- 零音乐伴奏:影片中充斥着枪声和无线电的嘶鸣声。
- 面部特写:长时间的静态镜头精准捕捉士兵们紧张颤动的瞳孔。
- 战术细节精准:从房屋清剿到敌情汇报,专业程度令人称道。
当第一颗来自伊朗武装分子的手榴弹破窗而入时,前期积累的紧张感令人窒息。演员约瑟夫·奎因(《怪奇物语》)与威尔·保尔特(《黑镜》)在断肢余骸与战友的哀嚎中展现出的崩溃,堪称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最真实的刻画。
然而,致命的短板却暴露无遗:缺乏灵魂的战争机器
随着镜头聚焦于巷战,影片的质量逐渐下降:
- 角色变成符号:所有士兵沦为“喘粗气、爆粗口”的单一设定,几乎没有背景故事。
- 动作场面平淡无奇:全片仅有一场街头交火和一次爆炸体验,远远不如《黑鹰坠落》的紧迫感。
- 主题反思浅薄:对战争的思考仅停留在“打仗好可怕”的肤浅呐喊。
当观众甚至连角色的名字都难以记住,即便再精彩的血腥场面也无法激发情感共鸣。影片中训练场上那些教科书般的战术展示,最终演变成一场缺乏戏剧张力的军事演习。
矛盾的评定:真实感?????|观赏性??
总的来说,《战争》宛如一件精巧的战争标本:
- 对于军事爱好者:战术细节与装备还原度可谓行业标杆。
- 对影迷而言:单薄的角色和松散的叙事削弱了情感冲击。
加兰这次大胆的尝试证明了,当一部电影过于追求纪录片的真实感而抛弃戏剧的核心,最终呈现的不过是一场令人疲惫的感官流水账,无论战场多么真实,依然无法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