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电影运动作为欧洲电影开始确立独树一帜的分水岭,被很多喜欢电影的人非常尊崇。但这种尊崇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尊崇针对的是电影本身而不是当时的时代背景。表面上看,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发起在于欧洲电影人抵御好莱坞电影的入侵,然而这种抵御如果放在冷战大背景下来看的话,就不单单是电影所富含的寓意了。新浪潮抵御了好莱坞,在证明了欧洲电影的独立性的同时,是不是也代表了欧洲的独立性。虽然这种独立性当今也已经几乎荡然无存了,但我们再去看新浪潮电影,就不得不带入当时的时代背景。
今天推荐《瓦莱莉和她的奇迹一周》这是一部捷克斯洛伐克电影,本片讲述的是少女瓦莱莉在一次偶然事件中发现,自己所在的村庄表面上看是基督教的领地,实际上却成了吸血鬼的魔窟,不论是主教还是修女,不论是自己的父母还是兄弟,他们都成为了吸血鬼的奴隶。在阳光下,他们是人形,然而一旦暴露在黑暗中,他们都会露出来狰狞的面容。他们靠着吸食鲜血而活,以便彻底的消灭残存的人类,并彻底的占领人类的领地。瓦莱莉面对这样的状况,也让自己陷入到了似梦非梦的境地。
本片作为一部新浪潮电影,本片自然是沿袭了将电影与现实结合的路数,但这种路数对于只喜欢谈论电影而忽视现实历史背景的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因此,很多人大呼本片看不懂。为什么本片会看不懂,因为仅仅是靠着看电影本身,我们无法理解瓦莱莉在自己的这段经历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更不会清楚瓦莱莉周围的人群,他们扮演着什么角色。因此,面对着错综复杂的角色变幻,很多人会觉得茫然。
然而将本片带入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当中,带入到冷战美苏争霸的现实背景之后,我们就会明白,本片的意欲何为。艺术独立于政治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因为是幻想,所以现实当中并不会存在实现的范例。因此,当我们理解本片的时候,我们理解的是电影,同时也是冷战期间的意识形态以及发生过的历史故事。
瓦莱莉自然是可以代表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的,而她所在的村庄以及村庄里的人们代表着什么呢?纵观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这一点不难判断,自然是苏联。而表面上属于神的使者的神父,背地里却是吸血鬼,神父靠着吸血维持自己的生命,神父的存在让瓦莱莉感觉到恐惧,这点在影射什么呢?自然是影射苏联的制度。在苏联的经济体系下,经济互助委员会是主要的经济组织,而这个经济组织的核心在于调配而不在于自由贸易。
因此,在捷克斯洛伐克看来,这种调配使得自己没有选择,而被调配的国家则失去了主观的能动性,这不就是等同于吸血鬼吸血吗?当然,我们深处当今只有“自由贸易”这一个选项的世界经济体系之下,是难以理解捷克斯洛伐克眼中的苏联的经互会究竟会有什么样得影响力的。而苏联因为自己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身份,采用经互会可以大大为底层民众兜底。经互会是苏联计划经济的一部分,而计划经济本身强调的是公平,平等,这自然是对于那些并不普通的人来说深恶痛绝,如果都是平等了,那他们该怎么做人上人。
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自然会知道捷克斯洛伐克面对着苏联会有着怎样的想象力。而本片的导演亚罗米尔伊雷什擅长的就是将电影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因此,当我们看很多冷战期间的电影的时候,如果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那么无异于看天书。
捷克斯洛伐克之所以对于苏联怀揣着巨大的不满,本质上来源苏联在六十年代发起武装干预,而苏联武装干预的原因也是在于捷克发起的布拉格之春。这种形式的政治改革与当时的苏联强调的社会主义制度有所背离。这本身就相当于智利民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联德对于智利采取的社会主义改革一样。不同的是苏联的武装干预时至今日都在被记录,被讲述,而在CIA支持下的皮诺切特武装推翻了民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联德,却少有人记述。
当然,我们并不会去因此而说苏联的武装干预就是正确的,任何时候,武装干预别国的政治都是错误的选择,苏联做了这个错误的选择,因此才会被捷克斯洛伐克电影人所仇恨,在布拉格之春后,几乎当前我们能看到的捷克斯洛伐克上世纪的电影,无一例外都从各个方面角度明里暗里讽刺苏联。因此,对于本片的理解其实并不是那么的晦涩艰难,只要是带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事实,其实一点都不难。
时至今日,苏联解体,苏联在冷战期间的黑暗的故事却一直不断绝,其主要原因是苏联已经不在了,而同为冷战期间两个超级霸权国家的美国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唯一的白莲花,这个时候再去说电影具有独立性,电影与政治无关就显得很可笑了,然而可笑的故事因为可笑,却一直在继续上演。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