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025年6月21日),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圆满落幕,焦点自然少不了我们中国导演、编剧兼纪录片制作人杨荔钠!她这次可是身份多重,不仅担任了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评委,还凭借执导的影片《小小的我》拿下了2025微博电影之夜“年度口碑影片”的大奖。别忘了,这部作品还曾入围第3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斩获观众奖。作为中国独立电影和女性题材创作的重要代表,杨荔钠不仅亲自参与国际影片的评审,更用她独特的“纪录片精神”不断深化电影的表达维度。
说到金爵奖评委阵容,杨荔钠这次可是和意大利电影大师朱塞佩·托纳多雷(《天堂电影院》导演)、中国实力派演员黄渤、咏梅等大咖组成评审团,共同筛选全球顶尖佳作。在评委见面会上,她曾说:“好电影不能被简单归类,有的让人心潮澎湃,有的则让人沉默良久。我期待看到全球视角下,尤其是女性电影多样化的严肃话题被挖掘。”
颁奖典礼上,杨荔钠也亲自为金爵奖主竞赛单元“最佳摄影”奖项的得主颁奖,她说道:“我相信每位观众都能在今年的入围影片中找到自己心目中的那位杰出摄影师。他们用镜头捕捉生活灵性,与导演间默契十足,令人惊叹。”
作为评委,杨荔钠的独到视角深受她纪录片背景的影响。她在采访中曾坦言,自己一直以直接电影的观察方式看世界,灵感源自早年对“怀斯曼式”纪实美学的追求——不干涉、不刻意引导,让镜头成为生活的见证者。
再聊聊她的新作《小小的我》:影片围绕脑瘫少年刘春和成长展开,由易烊千玺和蒋勤勤主演,讲述了主人公突破身心束缚,最终与家人和解的暖心故事。影片延续了杨荔钠对边缘群体与女性主题的关注,与她之前的“女性三部曲”——《春梦》《春潮》《妈妈!》形成呼应。
她的《春潮》也在本届电影节展映,导演本人亮相映后,带来了主演郝蕾给现场观众的留言:“感谢大家喜欢《春潮》。或许这部片子在几年前拍摄时,关注度不高。但如今,原生家庭和女性自我觉醒的话题仍在初期,希望未来能继续和杨导合作,从女性视角讲述更多女性故事。”
《妈妈!》聚焦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与高龄母亲的情感羁绊,《春潮》则呈现母女关系的撕裂与重塑,而《小小的我》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探索残障人士的社会融入与家庭情感。杨荔钠曾说:“女性电影不仅是性别议题,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探问。”
回顾她的导演之路,1999年拍摄的纪录片《老头》是起点。该片以长镜头和同期声真实记录北京街头老人的日常生活,斩获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奖、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新浪潮奖、德国莱比锡纪录片电影节金奖。之后,她陆续推出《老安》《春梦》等关注边缘群体和女性命运的作品。2023年,她的纪录片《少女与马》入围上海电影节金爵奖,讲述少女骑手与马匹间的情感,被誉为“青春与生命的抒情诗”,是中国首部少女成长题材纪录片。她强调,纪录片的意义在于“让被忽视的群体被看见”,这理念也贯穿她的剧情片创作。
杨荔钠的电影常被视作“社会问题的影像档案”。从关注老龄化的《老头》,到聚焦阿尔茨海默症家庭的《妈妈!》,再到呈现残障人士生活的《小小的我》,她的镜头始终聚焦那些被主流视角忽略的群体。她坦言:“电影不应只是娱乐,它还肩负着记录和反思社会的责任。”
随着上海国际电影节落幕,杨荔钠的评委工作也暂告一段落,但她的创作脚步丝毫不停。无论纪录片还是剧情片,她总是以“怀斯曼式冷静”融合“女性主义温度”,为中国电影注入浓厚的人文关怀。未来,她计划继续深挖“女性与生命”主题,推动更多社会议题通过影像获得关注。
金爵奖颁奖典礼上,评委合影的那一刻,杨荔钠的身影格外耀眼,仿佛在诉说着她用镜头描绘的无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