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变28年》这部片,真是让影迷们等得心焦啊!回想起当年《惊变28周》留下的那个超级悬念结尾,大家都期待续集,结果差不多20年过去了,才终于上映,评价却极端分化,爱的人极爱,喷的人也不留情。
先说说导演丹尼·博伊尔吧,当年他用极低成本拍出了《惊变28年》,把丧尸片带入了一个全新境界。那种极速奔跑、手摇镜头的拍法,彻底打破了传统丧尸片的套路,再加上没有用电脑特效而是实拍伦敦废墟街头,这些都成了经典画面。
如今,《惊变28年》横空出世,正值疫情后大家对丧尸题材越发狂热的时期,毕竟过去几年,丧尸电影和剧集在流媒体平台上层出不穷,什么奇奇怪怪的设定都有,甚至连亚历克斯·加兰的《美国内战》都被形容成另类丧尸片。
这次的故事时间轴跳到病毒爆发28年后,导演想用这个“世界末日”的背景,讲一个全新的故事。其实这部作品跟之前的两部《惊变》系列关联不大,更像是借用了设定来重新打造一个世界观。
《惊变28年》紧张刺激的动作戏依然不少,主角两人在森林里拼命求生,故事不仅建构了全新末日世界,还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少年成长的过程。虽然作为这个系列的品牌电影,它不走传统卖点爆棚的路线,但故事后半段风格大转,变成了一个温柔又深情的叙事。
经历了这场全球疫情后,人们的恐惧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死亡前的孤独与痛苦。影片通过极具诗意的画面,让观众去反思生命和死亡的意义,这点着实让人震惊。更神奇的是,整部片竟然是用iPhone拍摄,创下电影史上最长用手机拍摄的纪录,当年《惊变28年》是用DV拍的,时代真是变了。
不过后半段剧情文艺味十足,跟大家期待的纯丧尸惊悚片完全不同,所以不少观众吐槽很闷也不奇怪。但我觉得,这样的调子其实挺适合这系列的——毕竟它本质上是在探讨末日下人性的挣扎和心魔。
不过,剧情漏洞和荒谬的细节确实不少,就算拍得再诗意也掩盖不了这些瑕疵。希望后面两集能好好弥补这些缺陷吧。
电影背景设定是丧尸病毒肆虐28年,英国成了被隔离的荒岛,居民们自给自足。在一个小岛上,幸存者过着简单的生活。小男孩斯派克和父亲离开岛屿去学习野外生存,这也开启了他对外界世界的好奇心。
斯派克的母亲重病,他坚信外面有医生能治好她,于是带着母亲踏上了穿越丧尸横行世界的旅程,这也成为他的成人礼。虽然不少观众抱怨电影节奏缓慢甚至闷,但实际上,它用当代丧尸片的视角讲述了极端环境下的人性探索,没有大量的爆炸和动作,但前半段的动作场面依然紧凑有张力。
这部电影也算是给末日世界上的孩子上一堂别样的“成人礼”,不乏紧张刺激的场面。剧情既解释了过去28年世界发生了什么,也展示了两人如何在危机四伏中求生存,文戏武戏相辅相成。
值得一提的是,丹尼·博伊尔这次大胆尝试用iPhone全程拍摄,画面带点粗糙感,却也增强了临场感。配合航拍机镜头,在森林里穿梭自如,带来别样的视觉冲击。虽然没有用高端摄影机,但构图和壮丽镜头一点不输大片,多处高空俯瞰画面有种诗意般的末日美感,最后火光四溅的镜头甚至能媲美《罪人们》的经典。
剧情设定上和《惊变28周》有几分相似,带着点荒诞色彩。故事通过小男孩视角慢慢揭示末日生活的残酷和求生智慧,重点是教他如何面对死亡。在末世中,死亡变成日常,但能够安然离去,反倒成了一种幸福。斯派克见证了太多暴力而残忍的死亡,但影片告诉我们,死亡并非只有黑暗,末日也能带来另一种平和和希望。
这种温情与前半段紧张动作形成鲜明对比,甚至会让人忘了自己看的是丧尸片,更多看到的是导演内心深处的柔软。
评价极端是《惊变28年》的常态,不少人把它评为年度最烂,也有人狂赞为年度佳作,有点夸张了。虽然丧尸片不一定非得火爆动作场面不可,但故事至少要合情合理才行。
主线讲的是小男孩的成长和与父母的关系变化,但剧情铺排上却显得漏洞百出。刚刚从死亡边缘逃脱的他,没有任何射杀丧尸的经验,也没什么勇气,却突然承担起带着神志不清母亲长途跋涉的责任?他的冒险看似为了求生意志,却又因为对父亲的一时怨恨,变成了超级英雄?成长过程毫无铺垫,怎么就顺理成章了?
影片分两个章节讲述他和父母的关系,但父母角色都没什么深度,反而显得普通,观众很难产生共鸣。优点是主角没有过多“反智”操作,但他离开家园的理由实在牵强。仅仅因为听说外面有个医生,就敢把母亲托付给一个连“医生”概念都模糊的存在?这种冲动缺乏说服力。
旅途只有一晚,却突然信心满满,把母亲带入险境,完全不符合末世“尔虞我诈”的生存法则。即使是三部曲开头,这些矛盾和人物设定上的空洞,单独拿出来看都令人难以接受。
总结来说,《惊变28年》是一部让人爱恨分明的作品。它用手机拍出了不输大银幕的视野,前半段紧凑且充满张力,后半段则以末日为背景探讨死亡,带有柔情浪漫,一扫近年来丧尸片的套路。
虽然被称为神作有点过誉,但它确实为丧尸片注入了新意。只是故事本身漏洞不少,角色成长缺乏说服力,世界观铺陈不够充分。作为三部曲的开篇,这部电影还远未达到神作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