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大战里,牛马们拼尽全力抢荣耀,背后资本家却为了分赃闹得撕破脸皮。
截至目前,《哪吒2》全球票房狂飙159亿大关。
可即使如此,光线传媒掌舵人王长田却不甘心,直接在上影节论坛上吐露苦水:分账比例太不合理了!
这话一出,网友们炸了:“你们这叫活不下去?那我们早该去见阎王了!”
小编只能感叹,《哪吒2》票房破百亿,老板却哭诉难活下去,这魔幻剧情到底谁才是真正“病号”?
其实王老板的委屈并非空穴来风,毕竟电影行业本就是个漫长周期、高风险的豪赌。
就拿《哪吒2》来说,从创意到上映,三五年时间都算快的,几亿资金投入只是冰山一角。
再加上主创团队无价的心血和时间,根本无法用金钱衡量。
一张电影票卖100元,先扣5%电影基金和3.3%税,影院先拿走约52%,剩下的钱再减去发行费用,制片方最终拿到的也只有三十多块钱左右。
这三十多块,不仅要覆盖全部制作成本,还要养活整个团队,更得为下一部电影积累弹药。
更残酷的是,《哪吒2》背后,是成百上千部赔本电影的血泪史。
行业里八成电影亏损,每年亏损额高达百亿。
站在制片方角度,这分账根本不是轻松赚,而是拿命在赌一个爆款的希望。
赌赢了才松口气,继续下一场豪赌。
再回头看王长田的话,他们确实挺不容易的。
不过王长田犯的错就是不该向观众哭穷。
毕竟为了让《哪吒2》走向海外,大家使出了浑身解数,反复观看、包场请人看电影,真金白银在支持着这部作品。
却换来一句“赚得不够多”,谁听了不心寒?
更何况,王长田抱怨片方只分33%,却一字不提《哪吒2》票房大火带动光线传媒股价暴涨数百亿。
此外,《哪吒2》四次延期上映,还有爆火后的联名周边,赚得盆满钵满才对。
眼见分账变少,立马向观众哭穷,这波操作,真是贪得无厌,贪得像是蛇吞大象!
小编真心说,早知道这么麻烦,大家还不如不花钱看,免得弄得你们分账不均。
当然,有网友质疑:制片方喊疼,钱难道都被影院吞了?
这话要是让影院老板听见,怕比窦娥还冤。
影院拿走五成票房,看似风光,其实大多数时间他们不过是“过路财神”。
商场租金、水电物业、百万级放映设备折旧,还有员工工资,每一项都压得影院喘不过气。
尤其过去几年,影院行业受冲击严重。
虽熬过难关,但许多三四线城市影院上座率低得可怜,一天观众还没空座多,赚钱成难题。
更致命的是,影院过度依赖票房收入。
北美影院靠卖爆米花和饮料利润甚至超过票房,而咱这儿观众自带零食,非票收入微乎其微。
换句话说,影院很多时候是在替商业地产打工。
分账比例再低点,恐怕真的撑不下去了。
真正受害者不是光线传媒,也不是影院,更不是被背刺的观众,而是闭关中的饺子导演。
细想当初为什么大家蜂拥去看《哪吒》,很大程度是因为饺子导演一手打造了它。
正是他的功劳,让中国动画片在国际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如今大家竟因分账问题公开撕破脸,只有一句话形容——饺子导演一出关,天都塌了!
制片方和影院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却总想互相撕咬。
说到底,就是“狼多肉少”的市场残酷现实。
我们国内的分账体系死板一刀切,不管电影是佳作还是烂片,分账比例几乎相同。
结果是好电影创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难以支撑高额成本和风险。
而烂片却能轻松分一杯羹,无压力。
反观北美,实行灵活阶梯分账。
大片刚上映时,制片方可拿走80%甚至90%票房,好内容第一时间回血。
随着时间推移,比例渐降,影院也能细水长流。
这种模式既奖励精品,也活跃市场。
所以,当大家都盯着票房这块“肉”拼得面红耳赤,倒不如一起回头看看,咱们是不是好久没拍出那种令所有人闭嘴惊叹、心服口服的佳作了?
毕竟中国电影需要的不是一群会哭穷的老板,而是更多能让观众真心喝彩的好作品。
信息来源:《哪吒2》片方或分账51亿元,光线传媒王长田:100元票房片方只拿33元,分账方式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