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聊美国电影《埃尔顿·约翰:永远不迟》。
影片名为《Elton John: Never Too Late》,2024年上映,香港的别名为《艾尔顿强:Never Too Late》。
当一位传奇音乐人宣布告别舞台时,总会引发广泛关注。《埃尔顿·约翰:永远不迟》不仅仅是对这位音乐巨星的职业生涯回顾,更是他与粉丝的告别。这部纪录片由导演R·J·卡特勒和埃尔顿的丈夫大卫·弗尼什共同执导,讲述了埃尔顿五十年音乐旅程的点滴,仿佛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回忆展。
故事围绕着2022年在道奇体育场举行的告别演唱会展开,同时穿插着埃尔顿从童年到成为全球巨星的成长历程。影片采用了档案影像、家庭录像、手写信件以及动画重现等多种手段,营造出温暖而真实的氛围。对于熟悉埃尔顿的粉丝来说,这些影像无疑勾起了他们的集体记忆。例如,创作《Tiny Dancer》的过程、与约翰·列侬的合影,以及七十年代独特的舞台造型,都令人深感怀念。而埃尔顿在录音室随意哼出的旋律、与儿子视频通话的温馨瞬间,也都在影片中一一呈现。
尽管这部影片被称为纪录片,但它更像是一部加长版的幕后花絮。那些曾经的争议事件——例如经纪人约翰·里德的暴力控制、埃尔顿的药物成瘾、以及与原生家庭复杂的关系——都被轻描淡写地带过。与《火箭人》中的戏剧化风格相比,这部影片显然更倾向于展示埃尔顿的光辉时刻和成功。
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音乐的力量。五十年前,埃尔顿在道奇体育场的演出片段中,身穿亮片棒球服,钢琴声如暴雨般倾泻而下,台下十万观众的热情使他仿佛化身为火箭人。五十年后,年老的他再次站在同一舞台,演绎《Your Song》,沙哑的嗓音透露出岁月的痕迹,这种转变比任何台词更具震撼力。尽管如此,导演并没有深入挖掘这种变化背后的故事,而是通过简单的过去与现在对比来呈现埃尔顿的变化。每当话题触及到深刻的地方,画面便转向演唱会的筹备过程、乐队的笑闹等轻松日常,显得有些轻描淡写。虽然这展现了埃尔顿晚年的平静,但也使得影片缺乏了深度的挖掘。
影片由埃尔顿自己的公司参与制作,难免带有一定的美化滤镜。比如,伯尼·陶平一直被塑造为埃尔顿的灵魂伴侣,然而两人曾因创作意见不合差点决裂的往事未曾提及;而在谈到埃尔顿1990年代的戒毒复生时,镜头却聚焦于他的慈善事业,忽略了他曾因脾气暴躁遭业内批评的事实。这些选择性呈现使得影片像是一本经过修饰的自传,缺少了与观众的真实接触。
尽管这部电影对粉丝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它远不如《波西米亚狂想曲》那样打动人心。《波西米亚狂想曲》通过展现弗雷迪·墨丘利在深渊边缘的痛苦挣扎,让观众产生了深切的共鸣。而《永远不迟》则显得缺乏这种勇气,它没有将埃尔顿·约翰置于风暴的中心,而是通过温暖的画面来治愈过去,削弱了人物成长的深度和震撼感。
总体而言,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封献给粉丝的情书,而非一部时代的纪录片。在影片的结尾,埃尔顿邀请家人一同走上舞台,霓虹灯牌上打出“THE END”字样。这个时刻充满仪式感,但也暴露了影片的矛盾:它试图为埃尔顿的传奇画上句号,却忽略了他故事的未完结。作为一位传奇人物,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他在光鲜背后所经历的艰辛与伤痕——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比任何表面上的成功都更加真实、粗糙而震撼。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粉丝向的告别影片,却缺少了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