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最近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他每天会花十个小时刷短视频。作为一个已经六十多岁的老人,他的言辞如今显得温和,与曾经那个敢于骂遍天下的“刺头”大相径庭。这让我不禁回想起小时候,观看他的小说改编电影《动物凶猛》时,觉得他就像那个敢与校长对着干的叛逆学生。然而,如今的“坏学生”已经老去,连他执导的电影也鲜有人问津。
王朔的年轻时代是在北京的胡同中度过的,打架、泡妞、写小说,简直如同活在一个传奇之中。他的作品《顽主》和《过把瘾》充满了对主流社会的挑战,讽刺那些伪善的“正经人”,将爱情描述为“过把瘾就死”。那时,他与冯小刚、姜文等人一起组成了京圈,言辞犀利,影片中尽显市井气息。
然而,随着政策的收紧,王朔的电影逐渐遭遇审查的困境。他最后选择了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回国后的创作却日渐冷清。相较之下,冯小刚则顺利拍摄了众多贺岁片,收入颇丰,然而他所制作的电影里再难寻找到当年的那股激情。姜文依然在坚持拍摄,但却被观众指责为装腔作势。
在京圈鼎盛时期,他们勇敢地与媒体和观众对抗,而现在的情形却截然不同。王朔选择隐退,冯小刚则表示“公众人物只敢批评而不能反驳”,甚至崔永元也跳出来揭露老底。
这一代人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因此对虚伪的东西感到厌恶。王朔的作品常常描绘父亲的无能和爱情的荒谬,这种反叛的风格在九十年代引起了强烈共鸣。当时鲜有人敢于直言不讳,而他的作品一经问世便迅速流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年轻一代有了新的偶像。王朔再笔耕不辍,但他的作品要么无人问津,要么被批评为油腻。他后来的历史作品《我的千岁寒》更是让读者感到深奥难懂,而冯小刚的《私人订制》则被观众骂为烂片。
京圈的元老如梁左已去世,英达逐渐退出,剩下的人或许面临转型失败,或被观众唾弃。虽然华谊兄弟等公司崛起,但他们所拍摄的电影已失去了往日的那种风味。
如今的年轻人沉迷于直播和短视频,早已忘却王朔曾经的辉煌。现在的他在采访中谈论的多是疾病和疲惫,曾经勇敢尖锐的声音,在这个时代仿佛被无情遗忘。
反叛曾让王朔成名,但这份反叛也有保质期。政策日益严格,资本涌入,观众的口味也随之改变。他们的选择变得有限,或妥协,或消失。
近期,网络上有人怀念九十年代,其实怀念的不过是那种敢于直言的无畏精神。如今又有谁能像王朔那样撰写作品?即使写出了,也难以发表。
京圈文化如今仅存名号,宛如老电影中的画面,热热闹闹却已无人问津。王朔沉迷短视频,冯小刚执导烂片,姜文则苦苦挣扎于文艺之路,这便是他们的结局。
对于他们而言,再无代言人,再无人为他们的失落而感到痛心。时代滚滚向前,他们不再是时代的宠儿,而成了过气的符号,连一句像样的告别都显得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