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郭德纲又带着德云社在荷兰海牙上演了一场热闹的演出,可惜回来后却遭到了网络的攻击。有人评论说,他们卖票只是靠着海外华人的情怀,根本没有实力。这类言论其实早已出现,每次德云社出国演出时,总能听到相似的声音。
确实,这次荷兰的演出让他们盈利不少,但有人挖出了过往的数据,指责很多国内剧团去国外演出时,票都免费送出去也没人光顾。郭德纲自己也曾提到,不是每个剧团去海外都能盈利,京剧团有时票甚至连送都会很难。
一些网友则指出,即便有个别剧团在海外卖票,其票房收入也不及德云社的业绩。毕竟相声作为一种艺术在国外并不普及,主要观众还是华侨华人。那么,为什么其他相声团体很少敢于赴海外演出呢?或许这并非不愿意,而是实在没这个实力。
自2013年起,德云社就在澳大利亚设立了分社,经过多年的积累,现在能够依靠售票维持演出,的确不容易。有人用得到政府资助的剧团进行比较,不过那些团体都是国家投入资金推广的,与德云社这种纯商业的演出方式不具可比性。
换个角度考虑,这种情况也可以理解,身处海外的华人华侨,当然乐意支持来自祖国的表演。但支持归支持,要是演出质量不佳,再花钱也是徒劳。德云社能在多年间持续售票,肯定是有一些真本事在的。
自2019年以来,德云社的海外票房数据一直透明,看来确实强于很多同行。然而,若说他们完全依赖实力,这可能有点片面。华人市场确实给了他们助力,但如何真正开拓这个市场,肯定别有窍门。
这些年来,郭德纲运气好,或者说占了情感市场的便宜的声音不断。可是,若其他相声团队真有实力,为什么不去尝试一番呢?难道是觉得海外演出太麻烦?还是根本无法做到?
归根结底,这件事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有人觉得德云社应该更具国际化,而另一些人认为他们已经相当不错。反正演出数据就在那儿,喜欢的就花钱看,不满意的在网上吐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近年来,国内曲艺走出去的例子越来越多,但真正能靠自己盈利的却依然少数。德云社踏过许多坑,经过十年的努力,能够稳定演出也是事实。至于这算否实力,观众心中自有一把尺。
总而言之,这就是一个现状,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德云社照常演出,观众也照旧买票。争论归争论,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其中没什么好纠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