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先聊聊射雕和神雕这两部书,那会儿江湖门派的界限其实挺模糊的。不像后来武侠小说里各大门派泾渭分明,当时戏份多的也就丐帮、全真教和铁掌帮这几家。剧情主线更侧重个人恩怨,比如郭靖黄蓉的爱恨情仇,杨过小龙女的十六年之约,门派之间的大规模争斗很少上演。你看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这些顶尖高手大多是单打独斗,跟门派关系不大。
到了《倚天屠龙记》就完全不一样了,金庸老爷子突然把门派斗争摆到了 C 位。最典型的就是屠龙刀的争夺战,一开始是海沙派、神拳门这些小门小派瞎折腾,后来天鹰教强势介入 —— 这可是白眉鹰王殷天正自立门户的势力,接着明教也被卷进来。再往后更热闹,武当、少林这种顶级门派都下场了,整个江湖因为一把刀搅得鸡飞狗跳。
为啥倚天里门派斗争这么激烈?其实门派说到底还是人组成的,所谓门派恩怨,很多时候就是个人恩怨的放大版。比如昆仑派的何太冲夫妇,就因为当年被杨逍抢了倚天剑(其实是纪晓芙的事),就把整个昆仑派绑在跟明教的仇恨战车上。还有峨眉派灭绝师太,因为徒弟纪晓芙不听命令嫁给杨逍,就把对杨逍的恨转嫁到整个明教头上,这不是典型的 “挟私报复” 嘛。
六大派围攻光明顶:一场披着正义外衣的私仇大会要说倚天里最热闹的门派大戏,非六大派围攻光明顶莫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除了武当少林,其他门派大多是来报私仇的。但问题来了:武当和少林作为名门正派的扛把子,跟明教没啥深仇大恨啊(虽然谢逊打死了空见神僧,但少林更多是为了清理门户),武当跟明教更是八竿子打不着,为啥张三丰会同意徒弟们去掺和这趟浑水?
这里得先打破一个滤镜:张三丰虽然是 “伟光正” 的代表,但他对明教的看法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书里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张无忌小时候中了玄冥神掌,张三丰带他去少林求九阳神功,路上遇到被元兵追杀的常遇春。张三丰一开始不知道他是明教弟子,出手救了人,后来得知身份后心里直犯嘀咕:“早知道是魔教的人,这闲事就不管了。”
这话可太关键了!以张三丰的武功和地位,难道还怕得罪明教?根本不是。他后悔救人,纯粹是因为 “明教” 这个标签在他心里就是 “坏人” 的代名词。就像现在有人听说谁谁是混社会的,哪怕没见过面,第一印象就先打了个差评。张三丰对明教的偏见,其实是江湖长期形成的刻板印象。
明教为啥这么招人恨?这事得追溯到宋朝。方腊起义就是打着明教的旗号,后来黄裳奉旨征讨明教,还因此写出了《九阴真经》。到了阳顶天当教主的时候,明教一直在跟朝廷对着干,什么抗税、劫法场,没少干。而当时的江湖门派,像少林武当这些,更倾向于 “江湖事江湖了”,不太掺和朝廷的事儿。再加上两宋时期外患严重,朝廷好歹是抗敌的主力,江湖人对朝廷多少有点认同感,自然就觉得跟朝廷对着干的明教 “不是正经人”。
这种理念冲突积累久了,就成了死结。张三丰再怎么厉害,也脱不开江湖大环境的影响。就像现在网上不同圈子互相看不顺眼,其实没啥深仇大恨,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直到后来元朝统治残暴,六大派也意识到 “驱逐鞑虏” 才是正经事,再加上张无忌成了明教教主 —— 这可是张三丰亲传的徒孙 —— 老爷子对明教的态度才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 “魔教” 变成了 “抗元义士”。
说白了,江湖门派的争斗,表面上是正邪不两立,骨子里还是利益和立场的博弈。昆仑、峨眉这些门派借着 “讨伐魔教” 的名义报私仇,武当少林则是出于维护江湖秩序(或者说维护自己认可的秩序)的考虑加入。张三丰不是看不清各门派的私心,而是在他的认知里,明教本身就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跟其他门派一起去 “清理门户”,在他看来不算同流合污,反而是 “替天行道”。
直到张无忌横空出世,用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力挽狂澜,再加上他 “以德报怨” 的处事方式,才慢慢化解了明教和六大派的宿怨。这也说明一个道理:江湖哪有绝对的正邪?不过是立场不同、利益不同罢了。当外部威胁(比如元朝)大于内部矛盾时,曾经的 “魔教” 也能变成盟友,曾经的 “正派” 也可能露出私心。
金庸老爷子写的哪里是武侠小说,分明是人性的镜子。从双雕到倚天,门派戏份的变化,其实就是江湖从 “个人英雄主义” 到 “群体利益博弈” 的转变,越往后越写实,也越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