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爆发冲突了!
《无限超越班》这档节目,是不是规定了导师和制片人必须定期“碰撞”一下呢?这次的争论,焦点聚集在影视化展演的最后一场节目上。具体来说,郝蕾、李诚儒和制片人王锦就颜安的表演片段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已经是郝蕾第二次因颜安与制片人发生争执了。
不过,这次叨姐倒是觉得,问题不完全在制片人身上,关键是大家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完全不同。
先来聊聊这个影视化片段吧。名为《岁月如诗》的这个片段,由郝蕾和李诚儒共同执导。剧情大致是这样的:奚望饰演的妈妈与张丹峰饰演的爸爸过了多年幸福生活,育有一子一女。这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爸爸得了绝症,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帮助深爱诗歌的妻子出版一本诗集。幸运的是,妈妈的诗在诗刊上发表,爸爸在家里拍了全家福。拍照时,儿子颜安情不自禁流下泪水,女儿宣璐也跟着爸爸痛哭。最后,爸爸妈妈在卧室里告别,爸爸离世。
弹幕评论指出,这个片段似乎参考了韩剧《苦尽甘来遇见你》。不过叨姐没有看过原剧,看完后,个人感觉这个片段的表演还不错,但情节有些单调乏味。毕竟,这种生离死别的戏,通常需要有充分的情感铺垫,让观众在前期了解角色的背景,才能在最后的告别时产生共情。否则,像这场戏,单纯的“哭泣”并不能真正打动人。有些擅长共情的观众可能会被感动,但对于叨姐来说,倒是挺难入戏的。
接下来,来谈谈这几位演员的表现。整体来看,奚望的表演最为自然、真实,紧随其后的是张丹峰。就如刘涛所说,这是张丹峰演技最出彩的一段。至于于小彤饰演的年轻父亲,表现也不差,只是显得有些傻乎乎的。颜安和宣璐的表现差距稍微大一点,虽然不至于出戏,但与奚望和张丹峰相比,显得有些生硬。最让叨姐觉得不适的是杨肸子饰演的年轻版妈妈,表演风格过于“偶像剧”,让整场戏的情感表达显得有些不搭。
观看完片段后,制片人王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从自身的经历来看,这段表演并不够真实。他认为,父亲临终时交代的不是那么戏剧化的情感,反倒是对于家里的未来有更深的忧虑,尤其是“我走了,你妈妈怎么办”的问题。王锦进一步解释说,像颜安扮演的角色,应该在父亲去世那一刻表现出更成熟的情感,因为父亲的死并不是突然的,儿子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所以他认为,颜安的情绪表现显得过于突兀,缺乏一种自然的成长过程。
但郝蕾显然不同意这一点。她的观点是,这段影视化的目的,是展现演员的表演技巧,而不是讲一个完整的情感故事。如果不在这一场戏中让观众看到颜安的情感爆发能力,那他在整个节目中的存在感就会大打折扣。王锦表示理解郝蕾的角度,但仍然坚持认为,这个片段呈现得不够好,未能让观众感同身受。
而在这时,李诚儒插话了。他认为,王锦根本没有真正理解郝蕾的观点。李诚儒强调,王锦不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评价演员的表现,因为每个人的情感反应和生活背景都不相同。李诚儒还指出,颜安的表现相当不易,充满挑战,且为了角色的深度付出了很多努力。最后,他更是将问题上升到了个人情感,指责王锦一直对他有偏见,并迁怒到郝蕾身上。
王锦一听,赶紧否认:“你想多了。”叨姐也觉得李诚儒的推测有点过头了。
实际上,王锦的错误,或许就在于用个人经历来衡量这段戏的表现。因为从情感上讲,每个人在面对亲人的离世时,反应各异,有的人大哭,有的人保持沉默,这都是正常的。而王锦的真正意思,应该并非是批评“哭不哭”这样表层的事情,而是觉得这一场戏的情感表达铺垫太少,导致演员的情绪显得过于突兀,观众难以进入状态。
从王锦的角度来看,他更看重的是这段影视化片段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以及它是否能真实地反映人物内心的情感。郝蕾和李诚儒则站在演员表现的角度,认为这个片段的目的是展示演员的表演技巧,而不是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激发观众的共鸣。因此,他们更加注重演技本身的呈现。
这一场争论,归根结底,是因为大家出发点不同。对于导师们来说,拍摄这个片段的意义在于推销演员,展现他们的演技。而王锦则更关注观众的感受,他认为这个片段不能算是一部合格的影视作品。从这角度来说,的确可以说这段片段并不算优秀。
李诚儒若非要说王锦是针对他个人,那就有点过了。正如刘涛所说:“这是很多码事。”
尽管叨姐理解郝蕾和李诚儒想保护演员的心情,但话说回来,如果这个综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展示演员的演技,把他们推介给制片人,而完全不考虑故事的完整性、真实性和艺术性,那其实完全可以省略这些情节,直接让演员们在台上表演给制片人看。综艺节目毕竟是为了观众的体验着想,如果能兼顾演技和剧情的质量,那当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