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哪位演员演绎的“邓政委”最为生动传神,卢奇在《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的表现肯定是当之无愧的。特别是在剧中,他以洪亮有力的台词“不要说你们一个纵队,就是中原野战军拼光了,其他各部队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堪称经典,台词铿锵有力,既展示了邓政委那种高瞻远瞩的大局观,也展现了他指挥若定、气吞万里的气势。
提到卢奇与“邓政委”这一角色结缘的过程,还得追溯到一次小小的误会。卢奇出生在四川凉山甘洛县,父亲曾是三十年代地下党的成员,解放后历任重庆博物馆馆长和新华书店经理等职,家庭背景深厚。作为家中的长子,卢奇自小便是一副不拘一格、胆大无畏的性格。重庆的夏天火辣辣,嘉陵江每年总会因为水灾淹死几人,学校严令禁止学生游泳,但这并未能约束卢奇,他常常带着一群小伙伴到嘉陵江和长江交汇处游泳。结果,他被学校纪律委员会抓住,吃了一个“严重警告”的处分。
或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卢奇从小便显示出了音乐和表演的天赋,不仅会唱歌跳舞,还能弹奏各种乐器。上初中时,他就成为了学校文艺队的骨干。初中毕业后,他凭借着一手二胡的好技艺考进了重庆文化局。而在部队招募文艺兵时,卢奇毫不犹豫地瞒着家人报名,进入了54军宣传部,尽管北方的面食对他这位四川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在部队服役了几年后,卢奇因为无法忍受北方生活的种种不适,退伍后考入了四川人民艺术院。在四川人艺待了十几年,卢奇并不算是“名角”,主要饰演些小配角。这并非因为他的演技不够,而是因为他天生身高不足160cm,无法担当主角或大反派,只能饰演一些较为琐碎的小角色,诸如国民党官员的勤务兵、长征中的红小鬼等角色。在舞台上,他的标签始终是“小个子、大聪明”。
卢奇能够演邓政委,完全是一次意外。1988年,电影《百色起义》筹备开拍,剧组需要找一位特型演员来饰演“邓政委”。按惯例,剧组在全国各大文艺团体进行选角。由于邓政委的家乡是四川,剧组特地派了两位副导演前来选角。起初,副导演们看中了成都某剧团的一位演员,身形与邓政委较为相似,且曾在银幕上扮演过这一角色。但当剧组前去找他时,这位演员却摆起了架子,要求直接签约,甚至拒绝试镜。面对这一情况,副导演们感到很为难,毕竟这是一部由中央领导小组批准的大型政治题材电影,演员的选择必须慎重。最终,他们决定转而寻求四川人民艺术院的帮助,而卢奇就是在这一波操作中被挑选出的。
刚开始,卢奇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自己多年演配角,不太可能一跃而成为主角。然而,当他得知自己将出演“邓政委”这一角色时,心中不禁大喜,随即答应了剧组的面试邀请。经过一番试镜和化妆后,卢奇凭借着与邓政委相似的体型和神态脱颖而出。然而,剧组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卢奇的眼睛和眉毛与邓政委差距较大,邓政委的特点是小眼睛、单眼皮,而卢奇则是大眼睛、双眼皮,化妆师一度认为难以通过化妆来弥补这一差距。就在此时,副导演们挺身而出,坚持要继续尝试化妆,最终在化妆师的努力下,卢奇的外形逐渐接近了邓政委的形象。
经过几次调整,卢奇的化妆效果逐渐接近了邓政委的形象。导演和编剧也对他的表现表示满意,最终确定了卢奇出演邓政委一角。虽然剧本中的邓政委并没有直接的负面情绪表现,但卢奇凭借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建议在剧本中加入一场邓政委愤怒的台词,充分展现出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决态度。
尽管《百色起义》并未让卢奇瞬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演员,但却让他在演艺圈积累了名气和口碑。拍摄《开国大典》时,卢奇的体重成为了导演的顾虑,导演认为邓政委在解放初期瘦弱,而卢奇在拍摄时过于丰满。为了更好地呈现邓政委的形象,卢奇在短时间内进行了减肥,每天严格控制饮食,最终成功减轻了体重。
在随后的《大决战》中,卢奇为了更加真实地还原邓政委的形象,甚至通过晒太阳来改变自己的肤色,使自己看起来更加符合战争年代风餐露宿的条件。拍摄过程中,卢奇不仅表现出了极高的敬业精神,还因为一次拍马的意外险些发生事故,幸得导演及时阻止,避免了一场惨剧。
卢奇的成功不仅源于他的刻苦和努力,还源于他对邓政委这一角色的深刻理解。在采访中,卢奇了解到邓政委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亲和力、风趣幽默的领导人,这也让他在表演时能够更加自然地展现出邓政委的个性和魅力。邓政委爱抽烟、爱读书、爱孩子,这些细节卢奇都在演绎中体现了出来。
拍摄《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后,卢奇的演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邓政委的女儿邓楠也亲自打电话给剧组,感谢卢奇对邓政委形象的精彩演绎。尽管卢奇并未因此成为“全民偶像”,但他无疑凭借一系列作品和对角色的精湛演绎赢得了观众和业内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