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可辛执导的电影《酱园弄·悬案》,灵感来自于真实的凶杀案件。1945年,上海发生了一起惊世骇俗的碎尸案,作家李昂因此创作了小说《杀夫》。时隔八十年,陈可辛在此小说的基础上,改编制作了这部电影。
这部影片可谓是陈导执导生涯中的一部罕见犯罪题材作品。
故事整体上展现了民国时期的朴素色调,配以阴郁压抑的氛围,黑暗灰色调主导其中。
影片的氛围与主题如影相随,许多震撼场景在美术摄影的辅助下,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
具体说来,影片用大量暗灰色的天空、建筑和街道,结合昏黄的室内灯光,营造出一种寒冷的视觉氛围。这种色调不仅加深了1945年上海动荡不安的压抑感,也暗示了人物命运被时代枷锁束缚的状态。
影片美术设计同样以低饱和度为主,服装和场景的色彩饱和度显著降低,特别是女主角詹周氏的素色旗袍与监狱阴沉的墙面,凸显了底层人物的脆弱生存状态。
通过视觉的传达,故事内核充满张力,许多镜头语言意义深远。几个重要场景真实感强烈,再现了那个时代粗犷的写实风格。总的来说,影片在氛围的营造上十分用心,手法较为强烈。
影片中,有三个重要女性角色——詹周氏、西林和王许梅,构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命运共同体。
她们之间的关系充满张力与感染力,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文化人”西林代表思想理念,而“读报者”王许梅则是精神支柱。她们在为詹周氏“辩护”的同时,也在思想上引导她,唤醒了她,让詹周氏成为“一个为自己而活的女人”。这种“觉醒与互助”成为影片最大的情感张力。
观众能够感受到情绪的不断积累与递进,直到最后结局的震撼令人心灵触动。
影片的情节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叠加与渲染。
一方面,力求营造一个支离破碎、暗涛汹涌的时代感;另一方面,从个体体验出发,借由这些女性的感受与生存状态,展现出或堕落、或觉醒、或沉沦、或救赎的人性。每个人物命运起伏,在陈可辛导演的镜头下,均展现出真挚的情感。
具体到角色上,向观众更加具象化地展现了詹周氏的遭遇,尤其是大块头、小湖北和薛至武对她的凌辱和粗暴,更加冲击且直接地呈现在眼前,使人对她的处境与选择产生切身的理解和同情。
《酱园弄·悬案》以悬案为引子,将人物的行为与命运交织成闭环,生动描绘了1945年乱世下的人生百态。
正如影片中的西林所言:“一个被赌徒丈夫打得骨头都碎了的女人,法律曾给她留过活路吗?”
故事在激荡的情感洪流和深刻的人性拷问中落幕。留给观众的思考,和对这个时代的反思,将是持久而深刻的,余波荡漾,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