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庆档的电影,尤其是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作品,屡屡让人感动到热泪盈眶。你是否曾发现,无论是年轻的观众,还是年老的长者,这些电影总能让他们在银幕前泛起波澜?它们看似是由几个小故事拼凑而成,形似轻松的拼盘,实则深藏着一个“唤醒全民记忆的密码”。这些看似轻巧的电影,实际上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重量,让我们与时代的脉搏同步跳动。
坐在银幕前,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似乎不只是在让我们为某个角色、某个情节而流泪。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我们在这一刻,参与了一场关乎国家、家乡和父辈的集体记忆的构建。电影通过这些细腻的情节,将我们带入一个我们本应忘却,但却永远存于心底的记忆深处。那么,这样独特的电影形式,究竟是如何做到让亿万观众产生如此深刻的共鸣呢?
我们不妨从历史上最早的集锦片谈起。80多年前,中国第一部集锦片《女儿经》诞生,9位导演联手编织了8个女性命运的短片,勾画出旧上海的众生相。这一创作源于当时电影人的左翼理想,他们以悲喜交加的叙事方式,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比如,女主胡瑛和她的同学们命运的变化,既是那个时代女性困境的缩影,也呼喊着乱世中知识分子的无声抗议。
更具反思意义的是紧接着而来的《联华交响曲》。其中的8个短片里,5个讲述了抗日的故事,电影用充满隐喻的方式揭露了当时的侵略者。例如,在短片《铁轮》中,工人们奋勇抢修铁路支援前线,至今回味仍能让人热血沸腾。尽管沦陷区的电影创作受限,但有一些影片却依然能巧妙地表达出人民的反抗精神。《博爱》便是如此,通过11个小故事,表面上讲述传统文化中的“爱”,实际上却隐含着对侵略文化的强烈抵制。
抗战时期的电影创作,正如一场压抑的舞蹈,它们被捆绑着时代的束缚,然而却依然能够焕发出特殊的光辉。就像《银海千秋》那样,通过演员个人的坎坷命运,暗示着时局的压迫。这些“戴着镣铐跳舞”的作品,反而成为了民间记忆的珍贵记录。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集锦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恋爱地图》通过讲述东京、上海、台北三地的爱情故事,采用了更为独特的“空间叙事”;《命运呼叫转移》更是出奇制胜,四个命运转折通过手机的不同运作串联,充满了黑色幽默。这一阶段的电影,开始跳脱出严肃的主题,试图通过多种元素的拼接,呈现出更加多样的情感面貌。比如,《有一天》以9个弱势群体的故事为基调,在泪水与笑声之间传递着希望,主旋律电影的严肃也能接地气地走近人心。
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横空出世,正式开创了“国庆三部曲”的模式。影片将国家历史的重大事件,比如原子弹研发、香港回归等,拆解为一个个小人物的生活片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张译所饰演的核科研人员,为保密三年与心爱的女人断绝联系;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将奥运会门票送给汶川孤儿。正是这种“大历史、小切口”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在瞬间意识到,国家的记忆深处,蕴藏着无数个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简而言之,社会记忆是一个群体共同的“记忆仓库”,而电影则是它的“保管员”。就像在《我和我的家乡》里,黄渤所饰演的农民发明家,用自制科技改造家乡,这一细节让观众想起了自己家乡里那些爱折腾的“能人”;范伟所饰演的乡村教师,忘不掉90年代的教室粉笔灰,勾起了70、80后对求学时光的回忆。尽管这些故事并非完全的历史记录,它们却比纪录片更能激发观众的情感,因为导演善于用细腻的“细节”打开了记忆的大门。
集锦式电影的叙事结构如同拼装乐高积木。《我和我的父辈》通过四个时代的片段,描绘了从抗战烽火到太空探索的跨度,每个短片如独立的积木,却共同拼出了“父辈精神”的主题。这种“散点叙事”非常贴合现代人碎片化的认知方式——在信息的碎片中,我们更容易被具体的故事所打动,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就像在《白昼流星》里,草原少年见证航天返回舱的归来,既讲述了航天梦,也表达了民族传承的深情,让“国家成就”变得触手可及,情感共鸣也因此随之而生。
早期的主旋律电影,英雄往往是完美的化身。而如今的影片,如《我和我的祖国》里的林治远(黄渤饰演),焦虑到深夜只为找到一根合适的铬;《长津湖》中的伍万里(易烊千玺饰演),最初是个调皮的少年,经过战火的洗礼,逐渐成长为英雄。这种“去光环化”的人物塑造方式,让观众看到,英雄并非天生,而是那些和我们一样普通的人,他们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担当。
《我和我的家乡》最为精妙的地方在于,将“平凡人”推到舞台中央。雷佳音饰演的骗子,最后变成扶贫干部;沈腾饰演的“土味画家”,通过恶搞作品带动乡村旅游。这些角色,身上既有狡猾、有野心,也有一颗温暖的心,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邻里邻居。当他们在银幕上活跃时,观众看到的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自己的生活写照。普通人的奋斗,便是最生动的国家叙事。
集锦电影中那一幕幕令人动容的细节,或许是一个老物件的映射,或许是一句方言的穿越,它们唤醒了我们与国家记忆的深厚联系。而无论是电影中的方言,还是《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曲的童声合唱,亦或摇滚版的激昂,每一种形式都在不同年代的情感之间架起了桥梁。
从《女儿经》到《我和我的父辈》,集锦式电影不仅承载了时代的变迁,更见证了中国社会记忆的逐步构建。这告诉我们,集体记忆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亿万个体记忆的共鸣。主旋律电影也能够“柔软”而富有温度,只要我们从普通人的视角去触摸历史。
下次,再观看这些电影时,不妨用心去留意那些细微的细节——或许是一句方言、一个熟悉的笑容、一个老旧的物件,它们正是你与国家记忆之间深厚联结的桥梁。让我们在电影的故事里,不仅看见他人的身影,更看到自己,与时代同行,感受那份共同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