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郭冬临,大家脑海里立刻浮现的,往往是他那一个个春晚经典形象:那个怕老婆的光头丈夫,爱吹牛却热心肠的邻居,或者一边搓手一边说“有事您说话”的憨厚好人。
他从1995年首次登上春晚舞台起,就成了这台“钉子户”,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可谁能料到,现实有时比剧本更荒唐?
2010年,他在小品《一句话的事儿》中说了句“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能坏事”,没想到七年后,这句话竟成了他自己命运的写照。
2017年春晚,郭冬临演了一个关于防诈骗的小品《取钱》,主题正能量满满。结果,剧中骗子说了句河南话,顿时引爆争议。有人怒了,认为这是“地域歧视”,甚至有律师提起诉讼,要求他赔偿每个河南人一元钱,合计一亿!这事儿砸谁头上都懵。
剧本不是他写,台词不是他定,骂名却全落他一人肩上。虽然官方后来辟谣澄清,但舆论一旦形成,就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那阵子,郭冬临的名字几乎成了“地域歧视”的代名词,连邻居看他的眼神都变了。
回头看看,郭冬临这一路走来,经历的坎坷远比他演的小品角色惨。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都是艺术工作者,却赶上了特殊年代失业。最艰难时,他跟着爸爸街头卖艺,饿得前胸贴后背,十岁才勉强读上学。
后来家境稍好,他执意考上海戏剧学院,父母百般反对。父母吃过艺术的苦,不愿儿子重蹈覆辙。可郭冬临倔强,坚持到底,咬牙拼出了自己的前程。毕业后进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拿到了“铁饭碗”。
成名后,他成了春晚的“黄金配角”,和牛莉搭档演夫妻,默契十足,观众都以为他们是真夫妻。现实中他却一直单身,所有心思都倾注在作品上。
他爱演小人物,因为自己就是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菜市场的大妈找他合影,他乐呵呵配合;小吃店老板认出他要请客,他悄悄把钱塞回去。你说他会故意“黑”河南人?这简直不可能。
那场风波之后,郭冬临几乎从春晚消失了。有人说他被封杀,也有人说他心寒了。直到近几年,他忽然在短视频平台冒出头,拍点生活小段子,晒晒老照片。没想到,昔日批评他的人悄悄点了关注,评论区越来越多的人说:“郭叔,我们当时错怪你了。”
他最近发的一句话特别打动人心:“所谓节目,就是让快乐的人更快乐,让孤独的人更孤独。”你看,哪怕被现实狠狠教训,他依然在思考如何用作品安慰观众。
如今58岁的郭冬临,一个人住在北京老房子里。偶尔直播,弹幕里总有人问:“还上春晚吗?”他笑着摆摆手:“得看人家要不要咱啊!”话锋一转,又认真说:“只要观众喜欢,我就一直演下去。”
听着这话,有心酸,也有踏实。
毕竟,这个曾经风雪中送货、饿肚子卖艺的男人,从没被真正打倒过。
人生,有时候就像他演过的小品,你以为自己是主角,却可能被一句话变成“反派”;你以为谢幕了,灯光一亮,台下依旧有人为你鼓掌。
郭冬临用半辈子证明了:戏里的“一句话”也许会坏事,但戏外的坚持,终究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