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郭德纲带领德云社赴荷兰海牙进行了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但回国后却遭到了网络的猛烈批评。有人指责他们依靠海外华人的情感来卖票,根本没有真正的实力。其实,这样的评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每当德云社在国外演出时,类似的声音总会如潮水般涌现。
的确,这次荷兰之行的演出取得了不小的财务回报,但有人翻出过往的数据指出,很多国内剧团在国外的演出常常是白送票,观众也不愿意观看。郭德纲自己也曾坦言,并不是所有去国外演出的团队都能盈利,尤其是像京剧团这样的传统剧团,有时连票都难以售出。
有网友举例,尽管一些剧团在国外能够售票,但其票房收入与德云社相比依然逊色不少。相声这一艺术形式在海外本就不至广泛流行,主要观众还是华人群体,这是事实。但为何其他的相声团队鲜有人尝试国外商演呢?这或许并非因为不愿意,而是因为缺乏实力与资源。
自2013年开始,德云社就在澳大利亚设立了分社,多年来的默默耕耘,终于让他们能够靠售票支撑演出,这实属不易。有些人将他们与政府资助的剧团相提并论,但那些都是国家投资推广的演出,根本无法与德云社这样的纯商业模式相提并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华侨华人在海外观看祖国的演出,自然乐意支持。而支持归支持,若节目内容不佳,花费也只会成为无用的消耗。然而,德云社多年来的持续票房,显然是有其过人之处。
自2019年起,德云社的海外票房数据公开显示,确实要强于许多同行。虽然不能苛责他们完全凭实力而立,但华人市场的支持无疑是助力之一,如何开发和经营这一市场,肯定有其独到之处。近年来,总有人认为郭德纲只是运气好、占了情感便宜,但如果其他相声团队真具实力,为什么不去尝试呢?难道是觉得海外演出过于麻烦?还是信心不足?
总的来说,这种争论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有人认为德云社应该更加国际化,也有人觉得他们现状已相当不错。无论如何,演出数据摆在那里,喜欢的人愿意购票观看,不喜欢的人在网上发发牢骚,各自有各自的选择。
近年来,国内曲艺纷纷走出国门,但能够真正自我盈利的仍然是少数。经历了十年的风雨,德云社踩过不少坑,现如今能够稳定演出,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至于这究竟算不算实力,观众心中自有评判。
总之,事情就是这样,有人支持,也有人批评,但德云社依旧按部就班的演出,观众依旧乐于购票。争论归争论,大家照样做自己的事,没有必要过于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