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你是否还记得坐在餐桌前,一边享受着烧鹅饭,一边看着《今日关注》吗?当时,电视屏幕上,郑达穿着笔挺西装,目光如刀,直视镜头,质问道:“这个问题,到底谁来负责?” 那一刻,广东电视似乎还保有一种锐气,一种不畏权威、敢于挑战的锋芒。
那个时代的《今日关注》,一度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一个节目可以掀起社会的广泛讨论,一句犀利的言辞能引发整个城市的共鸣。而站在镜头前的郑达、陈扬、彭彭等主持人,成为了广东电视的代言人,象征着那种敢言、敢为的气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都走向了何方?郑达的形象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作为《今日关注》多年的主持人,郑达的直率、犀利几乎成了节目的代名词。他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一直充满火药味。回想当年,他在节目中揭露黑作坊,批评城中村的种种乱象,几乎没有人敢站出来反驳。郑达凭借一个眼神就足以让对方哑口无言。
尤其是在2008年毒奶粉事件爆发时,郑达迅速带领节目团队采访家长、质疑监管部门,成为全国少数几位敢于在第一时间公开发声的主持人之一。那时他曾在节目中说过一句话:“民生无小事,今日多关注。”这句话,给无数观众带来了心理上的安慰和力量。
然而,光辉的背后,隐约也显现出种种疲态。近年来,《今日关注》的节奏明显放缓,议题逐渐平淡。郑达也不再是当初那个青筋暴起、激情四溢的“达哥”。2022年,他宣布退休,尽管随后返聘回来,节目每周仅见一两次,但镜头前的他,语气逐渐温吞,似乎在完成一种例行公事。更让人失望的是,他为一些保健品广告配音,特别是一句“腰间盘出了问题,痛啊!”……这与他曾经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观众在看到“为民请命”的郑达,变成了“卖药喊痛”的郑达时,心中不免生出一丝落差。
同样,开直播带货、接受商业植入等行为,在年轻人当中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一直以来被视为“正义代言人”的郑达来说,却无疑是形象的减分。老一辈观众甚至在网上留言:“曾经我们追着看他揭露真相,现在却不愿再看。”
“晚节不保”四个字,或许有些沉重,但郑达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或许,这不是他被击败,而是被现实环境一点点逼迫到转型的边缘。曾经,他是舆论风暴的中心,今天,他变成了默默配音的广告人,既是无奈,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妥协。
再看陈扬,提到广州电视台,就不得不提到《新闻日日睇》以及“陈Sir”陈扬这个名字。很多广州人都有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公交车或士多店的电视中,每天早晨响起的“扬眼看世界”几乎成了广州人一天的开始。陈扬的主持风格充满了典型的“广州味”——直白、嘴快,带点讽刺。他常常使用粤语俚语,语言里带着亲切感,就像街坊邻居在茶楼里拍桌子那样:“呢啲嘢,讲唔通啊!”
他的犀利不在于大喊大叫,而是那种机智和幽默,既让人发笑,又让人点头称赞。陈扬敢于直言,敢于批评社会中的不公。他的节目不仅是新闻,更是民生的声音。他曾解决了不少市民的问题,从垃圾分类到城管执法,他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毫不手软。正因为如此,他被视为“街坊英雄”,并非空穴来风。
然而,这种直言不讳,也让他与平台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由于多次评论敏感话题,陈扬遭遇过调岗,甚至一度“消失”。他太敢说了,而平台又不敢让他说得太多。最终,他选择退出《新闻日日睇》,并尝试通过直播和会员付费等方式延续自己的影响力,但这一步走得并不顺利。曾经免费为观众发声的陈扬,突然要求观众付费才能互动,让不少粉丝感到失望。
一位广州阿叔在微博上留言:“以前系‘佢帮我讲说话’,而家变成‘我畀钱听佢讲说话’,咁唔啱路。” 这一句,便道出了陈扬的困境。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质疑之声,陈扬从未回避。他一向不怕得罪人,也不在乎别人如何评价。但观众们更希望他站在人民一边,成为不受商业束缚的发声者,而不是“收费的麦克风”。
至于彭维纳,他被人亲切地称为“彭彭”,尽管他的出道比郑达和陈扬稍晚,但同样人气不小。他主持的《今日最新闻》不像那些严肃的新闻节目,更多的是带有街坊气息的谈话节目。开场白“老友一齐品,最新最热最吸引!”就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轻松和亲切。他的特色就是用最接地气的粤语,评论那些最严肃的社会话题。他说话直接、犀利,又带点幽默,尤其是在面对某些不合理现象时,他敢于直言:“点解啲人就咁拆屋?以为自己系皇帝咩?”
他敢怒敢言,又不失逻辑与风趣。然而,彭彭的突然离开,还是让许多观众感到意外。2025年,他宣布退出《今日最新闻》,称要“陪家人”。然而,年底,他全家移居日本大阪,这让不少观众感到失望,但也能理解他的决定。问题真正出现在他移居日本后的言论。彭彭在YouTube频道中,频繁赞扬日本的社会体制,批评中国内地的各种问题。这种态度很快引起了观众的不满,许多人认为他变得“崇洋媚外”,甚至给他贴上了“忘本”的标签。
随着这些争议的积累,彭彭的形象也逐渐滑坡。网友评论道:“以前我们把他当‘自己人’,现在他天天在那边说‘人家有多好’,就像你兄弟出国后天天晒幸福,有点烦。”这些话道出了许多人内心的失落。
郑达、陈扬、彭彭,三位广东电视台的名嘴,曾经是广东电视的黄金时代的象征。那个时代,电视依然是权威媒体,观众信任主持人的发声。而这些主持人,无一不敢言,敢为百姓发声,他们的节目,不仅仅是新闻,更是社会的声音。
但如今,这一时代已经悄然过去。短视频的崛起使得舆论碎片化,电视的影响力逐渐减弱。那些曾经一手主导舆论的主持人们,如今依然在不断调整自己的一步步选择。他们的转型,无疑是与媒体生态的变化息息相关。郑达的广告配音、陈扬的直播带货、彭彭的移居日本,都是对这份变化的回应。
他们不是坏人,也不是骗子,他们只是从“言之有物”走向“言之有价”,从“为民请命”转向“为己安稳”。然而,曾经他们所代表的那个声音,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因为他们曾经代表过这个地方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