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朱丹因一档综艺节目中的鸡腿分配引发热议,她在节目中将鸡腿分给男生、翅尖则给女生,并说道“弟弟长身体”。这一段本是节目中的花絮,却引来了网友们的猛烈抨击,指责她重男轻女。更糟糕的是,过去她曾提到女儿要照顾弟弟的言论被翻出,进一步加剧了对她的指责。朱丹虽然发了一条长微博表示歉意,但大多数人仍对此表达不满。
事件发酵后,更多明星也因类似问题被翻旧账。叶一茜被指责女儿对弟弟表现出敌意,梅婷因护儿子而对女儿瞪眼,傅娟则是给孩子起名希望他成为男孩。网络一片哗然,有的人对此表示难以置信,有的人则认为这些女明星本身也是受害者,却在无意中伤害了自己的女儿。朱丹因此成为舆论的“过街老鼠”。
其实,这类事情并不是个例。回望去年,麦琳在离婚综艺中遭到骂声,李菲儿在选秀节目中被形容为“劣质同事”,周雨彤在《花儿与少年》中被指责自私。今年,李小冉在节目中顶撞前辈,黄圣依的母亲被称为“窒息母亲”。每次都是某一句话或一个举动被剪辑放大,结果便引发全网的指责。
这些热搜片段大多来自于节目花絮或早期内容。以朱丹的事件为例,节目已播放至第六期,却把第二期的片段搬出来引发热议,难怪有人调侃说这些人并未真正关注完整节目,只是冲着热搜截图发声。部分评论者甚至将节目组的标签挂上,以此为自己博取流量。
真人秀本质上是一种表演形式,嘉宾的表现并不可能完全真实。但剪辑师通过挑选重点片段,加上特效字幕和背景音乐,可以让内容的解读变得扭曲。例如,周雨彤因在节目中打呼噜和随意动别人的东西而遭骂,但实际上她在后续几期中的表现并没有太大问题。观众因她之前在奥运会上的不当言论而对她带着偏见,观看时的视角也就有所不同。
如今,短视频的兴起,使得观众获取的信息多是节目剪辑的片段。某一句话若被抽出来断章取义,配上愤怒的特效,立刻就会成为“罪证”。就像黄圣依的母亲在第一期因强势而受到批评,尽管她在后来的节目中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道歉,网络上的讨论仍停留在最初的印象上。
节目组之所以选择这样剪辑,显然是因为争议性片段更容易引发热搜,点击量高的平台也给他们带来更多利益。以朱丹的事件为例,尽管并不是最新的内容,节目组却特意放出这一花絮以吸引关注。在捉拿流量的同时,观众一边指责节目组暗藏用心,另一边却又无意识地为这种行为添砖加瓦。
最终,这场网络风波总以一个个被攻击的明星落幕,鲜有人关注剪辑背后的操控为何如此夸张,也无人思考这些争议究竟对谁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就如朱丹的道歉似乎并无效果,因为争议的根源在于她说错了话,而非平台的剪辑出现问题。下次换个明星,重复演绎相同的流程,一切似乎都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