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要积极发展“演艺经济”。近年来,脱口秀作为一种新兴的演艺形式,迅速走红,成为年轻人假期消费的热门选择,也逐渐融入了城市的文化生活。贵阳悄然兴起了多家风格各异的脱口秀俱乐部,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欢笑和经济活力。
“幺儿去吃重庆火锅”的搞笑段子让观众们捧腹大笑,几十元的门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涌入——现在在贵阳,脱口秀已从小众兴趣演变为新的城市文化IP。记者调查得知,这座西南的山城,已经悄然涌现出6家脱口秀俱乐部,超过200位本土演员以“方言幽默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在咖啡厅、露天广场等市井场所,掀起了一股蓬勃发展的“笑经济”潮流。
“贵阳人可以把‘幺儿’运用到各种关系中。”演员袁维婧的方言段子在抖音上爆火300万次,她将“丝娃娃”“肠旺面”等地方元素融入脱口秀,深受贵阳年轻人的喜爱。22岁的脱口秀演员庞博也收获了成就感:“观众笑出声时,感觉自己的段子活了过来。”另一方面,脱口秀演员兼大学老师的乌云开则运用讲台上的智慧转化为幽默:“用学术思维解构生活,反而带来了更意想不到的笑点。”
除了传统的脱口秀演出外,部分俱乐部还将即兴喜剧和魔术等内容搬上舞台,定期与外地俱乐部合作,邀请知名脱口秀演员举办专场演出。某俱乐部自创办三年来,已举行了超过400场演出,接待了超过5万人次。
贵阳某俱乐部的负责人冯劲杰告诉记者:“我就是贵阳人,招募演员的标准很简单,只要你热爱舞台,想要表达,愿意逗观众开心就行。我们坚持开放麦的形式,规划仍是发展和培养本地演员。” 曾经因为租剧场导致亏损而陷入困境的毛涵主理人则讲述了创业的不易:“现在我们利用咖啡店的场地反而生存下来了!”演员们身兼数职,负责现场事务、摄像和编剧等,在露天广场用LED屏搭建简易舞台,将单场成本压缩到千元以内。如今,“移动喜剧厂”模式使得票价保持在大家都能接受的水平,更催生了“节日场景化”的爆款:例如为母亲节推出结合女性议题的“带妈妈免费看”活动,门票在2秒内售空。
短视频成为突破圈层的利器。运营负责人张晓七的团队通过“30秒方言段子”短视频,积累了5000名粉丝,一条“贵阳话版脱口秀”意外登上热搜,带动线下演出连续三个月座无虚席。这种“线上笑料引流线下场景变现”的模式,悄然将小众艺术推向大众消费视野。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周文指出,脱口秀产业的快速崛起是消费升级的典型体现,也是第三产业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它展示了贵州在文旅融合发展上的创新实践。政府应大力促进脱口秀与地方文化、旅游、电商、教育等领域的跨界合作,积极组织与全国脱口秀俱乐部的交流,以提升贵州脱口秀产业的整体影响力。
记者:林佳艺、黄梓仓、杨俊、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