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档的来临,电影和电视剧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激烈角逐,各种类型的作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每年这个时候,不仅仅是电影圈,电视剧的夏季新剧也成为了观众争相讨论的焦点。今年,正午阳光出品的《淬火年代》备受期待,作为这个暑期最令人瞩目的新剧之一,几乎成为了众多观众心中的“必看”之选。毕竟,正午阳光的作品质量有目共睹,《伪装者》、《欢乐颂》、《大江大河》、《父母爱情》和《小巷人家》等剧集,早已成为许多观众的“电子菜单”,每一部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尽管《淬火年代》具备着与正午阳光一贯的优良传统相符的年代感,故事设定和剧情框架也并非毫无看点,但我在观看了几集之后,依然感到了一丝不对劲。尽管期待颇高,观看过程中却总有一种不太合口味的感觉。
这部剧改编自阿耐的小说《艰难的制造》,与之前的《大江大河》《欢乐颂》《都挺好》一样,原著出自阿耐之手。这些作品无一不是让人铭记的经典,但《淬火年代》却似乎没有迸发出之前那些作品的光彩,网络播放的热度远远不及其他剧集,甚至让人感到有些冷清。
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千禧年,讲述的是一位留学归来的工程师柳钧的成长经历。柳钧,由张新成饰演,身为家中厂二代,他的回国初衷并非投身家族机械制造厂,而是因为听闻父亲中风而急忙归来。柳钧得知,父亲中风的原因正是因为厂子经营不善,生产设备跟不上客户需求,甚至面临违约金的困境。为了帮助家族企业渡过难关,柳钧决定施展自己的技术专长,帮助厂子解决设备难题。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柳钧不仅面对来自同行的恶意抄袭,自己也逐渐发现国内机械制造业的深层问题——技术研发滞后,市场对创新的投入极其有限,研发出来的技术容易被同行剽窃,导致技术人员心灰意冷,形成恶性循环。柳钧决定在一年之内帮助父亲完成技术研发,然后再回到德国继续自己的事业。
乍一看,这样的设定似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技术革新的主题。然而,随着剧情的展开,我却逐渐发现,剧中的人物成长似乎缺乏深度,尤其是柳钧的角色塑造。他的成长过程过于简单化——遇到问题、展现技术、解决难题,似乎一直停留在一个固定模板上,没有什么情感上的波动或挑战。
尤其是与《大江大河》中的宋运辉相比,柳钧的角色显得过于模糊。宋运辉从一个小镇青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技术的坚定革命者,他身上有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为时代变革付出的艰辛。这个角色让观众感同身受,因为他代表了无数从小镇走出来的人,带着理想和坚韧走向未来。而柳钧,作为一名厂二代,家庭条件优越,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回国后却依靠家庭资源进行研发,面对困难时,他更多的是靠“钱多技术好”来解决问题。这使得柳钧这个角色与大部分观众的生活现实脱节,难以激发观众的共鸣。
再者,剧中描绘的“技术攻坚”并未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技术问题虽然是剧情的核心之一,但剧中展示的难题却显得简单且仓促。几句台词、一两个镜头便匆匆带过,没有将技术上的难关和攻坚克难的过程呈现得足够真实和有张力,观众很难真正感受到“艰难制造”这一主题的重量。原著《艰难的制造》给人一种“深刻”的感受,而剧版则缺乏这种深入人心的力量。
此外,商战的部分虽然已经有所铺垫,但还远没有展开得淋漓尽致,暂时也没有展示出应有的精妙。毕竟,这是一支曾创造出《大江大河》、《琅琊榜》、《山海情》等封神之作的团队,不禁让人对后续剧情产生了一丝期待。正午阳光的剧集往往在情节推进、人物刻画和情感传递上都做得十分精细,而这部剧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却显得有些“粗糙”,让人有些失望。
正午阳光的团队素以精细的剧情结构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为人称道,尤其是在年代剧的表现上,几乎可以说无可挑剔。《大江大河》通过三个主角的不同命运,呈现了改革中的不同层面,情节层层递进,人物之间的互动如同精密的齿轮一般有机地运转,展现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琅琊榜》则通过精妙的权谋布局,将复仇、扶持、情感等多条线索完美收束;《山海情》更是通过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苦与温情;《父母爱情》则以时代变革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身份差异的深刻爱情故事。
然而,《淬火年代》似乎在追求年代感和史诗感的同时,忽略了对角色深度的雕刻。剧中的柳钧作为一名技术人才,虽然面临着种种挑战,但人物成长和情感上的变化却十分平淡,缺乏应有的内心挣扎和人物蜕变。
综上所述,《淬火年代》的年代感和剧情框架在同类剧集中并不算差,甚至可以算作中游水平。但由于它出自正午阳光之手,观众对其寄予了过高的期待,失望感也随之加剧。希望随着剧情的推进,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惊喜,毕竟,正午阳光的制作水平和团队实力,仍让人期待。
现在,我已经不再抱着过高的期待看《我们正年轻》,希望它能为我带来一些不小的惊喜。就先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