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的影院贡献了80%的票房,这华语电影“出海”是镀金还是搁浅?
咱也不敢妄下定论,只能说一句,这事儿,有点意思。
先别急着喊“文化输出”,摸着石头过河,咱们先看看这河有多宽,水有多深。
一部片子能不能“出海”,说白了就是版权方和发行方互相看对眼。
版权方想卖个好价钱,发行方想捞一笔,这买卖就得成。
听说,现在版权方找海外发行,要么靠代理,要么靠人脉,这听起来就有点“玄学”。
一部叫唐探1900的片子,上映前俩月就定好了海外合作方,北美、澳新交给华人影业,新加坡、马来西亚找了MM2Entertainment,英国爱尔兰是TrinityCineAsia,分工明确,雨露均沾。
还有索尼影业,直接把热辣滚烫的全球发行权给买了,也没参与制作,图的就是个“全球通吃”。
发行商选片也各有门道。
TrinityCineAsia喜欢主流商业片,看购票平台“想看”指数,指数高的就重点关注。
怪物娱乐偏爱电影节获奖的文艺片,还有制作班底好的商业片。
面白映画专攻动画电影,觉得这玩意儿用户黏性高。
选片这事儿,有点像“开盲盒”,大部分片子都是没看过就买了,就看导演、演员、故事,再预测一下国内口碑。
要是“押宝”押错了,那就只能自认倒霉。
这宣发也得花心思。
针对华人观众,除了用国内常用的社交平台,还得在英国高校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里宣传,搞线下活动,请网红站台。
可就算这样,也不是每部片子都能挣钱。
国内是“集中式发行”,海外可不一样,得跟每家影院单独谈合作,这谈判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说,一家叫华人影业的公司,为了开拓海外市场,一家一家敲开院线的门,天天“守株待兔”,不见大老板不罢休,够拼的。
在日本,人情世故也很重要,为了维护关系,选了A院线,就不会在有竞争关系的B院线上映,这叫“长期主义”。
英国有个“二八定律”,80%的票房来自20%的影院,这些影院大多在华人聚居区。
英国院线一年上映一千多部电影,英语片占一半以上,印度片也很多,华语电影只有几十部,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好莱坞大片一来,直接签IMAX独家放映协议,华语片只能靠边站。
为了能让片子多放映几天,发行方还得让渡部分票房分成,从“四六分”变成“五五分”。
这年头,国内电影市场火爆,片方对海外发行的热情也打了折扣。
海外发行赚的钱,可能还不如国内一个三线城市。
而且,海外发行还有内容泄露的风险,所以很少有片子愿意同步发行。
要是海外上映时间比国内晚太多,盗版就成了大问题。
文化隔阂也是个大坑。
日本人对“魔童”的理解,有点像西方的小鬼、怪物,“闹”字在日语里没啥意思,翻译团队只能把“魔童”译作“大暴れ”,意思是“大闹一场”。
在英国发行哪吒2,还得重新写剧情简介,方便当地人理解。
西方观众不爱看字幕,也影响了他们对华语片的接受度。
想要在海外市场混得开,故事得“普适化”,要让老外也能get到。
最好在剧本开发阶段就引入国际顾问团队,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前提下,做一些叙事上的微调,提升文化共鸣度。
题材也要下功夫,别老是“要么商业很商业,要么艺术很艺术”,得搞点兼具商业性和艺术性的。
话说回来,老外对华语电影的认知,还停留在武侠片和动作片上,对华语影星的印象,也只有成龙、李连杰。
这批武打明星退场后,新一代华语影星还没能扛起票房大旗。
李安的卧虎藏龙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是因为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老外既能感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吸引力,也能很好地理解影片传达的情感。
华语电影“出海”,道阻且长,且行且珍惜。
能不能真正乘风破浪,还得看咱们能不能整出点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