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塞佩·托纳多雷与《天堂电影院》的艺术传奇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大师电影课”活动现场,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与影评人马可·穆勒围绕其经典影片《天堂电影院》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对话。托纳多雷不仅作为电影节的金爵奖评委出席了此次活动,还通过讲述个人创作历程与童年回忆,让现场观众共同感受到了一座属于大家的“天堂电影院”。
《天堂电影院》的创作历程
托纳多雷提到,写作对他而言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过程。回忆起《天堂电影院》构思的最初阶段,他表示,“我的记忆库里满是素材,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生活的画面和情感。曾经与《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聊过,他告诉我,灵感来了不要急于下笔,要多思考。” 于是,托纳多雷花了11年时间来思考、构建故事框架,最后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剧本的写作。
然而,关于电影与小说的区别,托纳多雷坦言:“我最初也打算将这个故事写成小说,但我意识到,这样一个庞大的故事,根本无法在一本小说里讲完。”
托纳多雷进一步阐释,《天堂电影院》并非单纯地讲述一个导演的成长故事,而是探索了他如何一步步成为电影人,如何在社会、情感和技术的交织下找到自己。这种做法并没有细致呈现“导演”这一职业的工作,而是更多地展示了主人公从小镇到电影银幕的心路历程。
“生活,讲不完”
穆勒询问,既然这个故事如此漫长,为什么托纳多雷没有将《天堂电影院》改编成一部系列剧?托纳多雷解释道:“首先是资金问题。虽然我曾为它写过剧集版本的剧本,但在23年前并没有机会将它付诸实践。事实上,我并不执着于把它拍成系列剧,我认为电影本身就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即使把它写成小说,也总觉得无法说尽。生活本身,何尝不是这样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
《巴阿里亚》与西西里的记忆
在谈到电影《巴阿里亚》时,托纳多雷透露,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他对家乡西西里最深的告别。托纳多雷指出:“如果《天堂电影院》是半自传性的,那么《巴阿里亚》就是真正的自传,它讲述了我的小村庄,我成长的地方。由于将过多的感情倾注其中,所以我之后再也没有拍过西西里的故事。然而,即便我离开了家乡,那份归属感始终未曾消失。虽然之后的作品不再发生在西西里,但它的影像与情感在我的电影中无处不在。”
谈到《巴阿里亚》的结局,托纳多雷回忆:“这部电影有着许多与生活化的声音相结合的部分,我和莫里康内的合作也与以往不同,我们在影片中加入了许多纪录片风格的元素,这些音效和音乐串联起了我儿时的记忆。”
电影院与电影的语言
托纳多雷回忆起自己首次走进电影院的情景:“我大约六七岁时第一次进电影院,那时银幕上的人像巨人一样,我好奇这些人是从哪里进来的。我盯着银幕旁的门,幻想他们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 在他的记忆中,电影院总是弥漫着烟雾,放映厅背后的光线总能吸引他,激发了他对电影放映技术的好奇心。
9岁时,托纳多雷自己购买了放映机,并开始为小伙伴们放映动画片;14岁时,他通过获得驾驶执照,在白天上学,晚上进行放映工作,边放映边学习胶片的技术。“我认识的第一个放映员是位摄影师,他教会了我如何放电影和拍摄,这些经验后来被我融入到了电影中的放映员角色。” 托纳多雷特别强调,作为一名电影人,剪辑与“电影语言”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我自己的很多电影都是亲自剪辑的,这个过程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创作,更是一个学习他人拍摄和剪辑的过程。”
政治与童年的交织
对于穆勒提到的政治背景,托纳多雷透露:“我父亲是小镇上的执政党主席。从小,家里总是充满了政治话题。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政治集会上播放了《死刑台的旋律》里的莫里康内音乐,那时我还不认识莫里康内,但我感受到那段音乐表达的平等与公正,这种音乐的力量让我决定将它带入电影的放映中。” 托纳多雷回忆道,这次音乐的选择虽然违背了当时工会传统,却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也为他后来的电影创作埋下了伏笔。
电影无国界
尽管托纳多雷并不懂中文,但他曾为北京奥运拍摄宣传片时却依然充满信心:“电影的语言,任何人都能懂。我曾在拍摄《幽魂车站》时和一位德国演员讨论,他发现我虽然听不懂他的语言,但能感受到他台词的情感表达。我告诉他,这就是电影语言的力量。”
从西西里走出去
若是作为一位年轻导演,托纳多雷被问到如何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作品时,他回忆起自己26、27岁时的经历:“当时一个罗马导演来西西里拍片,预算不足,于是我和另一个人一起组成拍摄团队,最终获得了制片人的青睐,也由此开启了自己的电影生涯。”托纳多雷强调,成功的关键在于持续学习和不断努力,幸运会在你为之付出努力时悄然降临。
关于创作的坚持
当穆勒问及如何说服制片人使用方言拍摄《巴阿里亚》时,托纳多雷分享了他的创作坚持:“我一开始就用方言写剧本,制片人完全看不懂。我告诉他,只有用方言,电影才会更加自然,最终我们拍了两个版本,一个是方言版,一个是带口音的配音版。”
在谈到如何平衡观众口味和浪漫主义的表达时,托纳多雷表示:“我从小在电影院长大,深知什么样的电影观众能够理解。只有那些所有人都能看懂的电影,才可以被称为经典。即便如此,也有例外,比如《幽魂车站》,尽管它的观众不多,但是真正懂电影的人都会深刻感受到它的魅力。”
与观众的对话
在观众提问环节中,托纳多雷给出了自己对于“短视频时代如何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的看法:“电影的魅力并未因时代变化而削弱,我们要保持初心,拍出好电影,年轻人需要走进电影院,去感受不同的观影氛围。”
谈到《天堂电影院》这部作品的意义时,托纳多雷感慨道:“对于我来说,《天堂电影院》不仅是一部电影,它是我与电影人生的缩影。在家乡的一家电影院将要拆掉时,我亲自负责了放映室的拆除,那一刻我内心震动深刻,决定拍一部与电影有关的电影。”
朱塞佩·托纳多雷用11年时间去雕刻这部电影,《天堂电影院》对于他而言,不仅仅是一部作品,而是他与电影结缘的一生印记。
——编辑:沈笑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