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曾经如日中天的华语电影翘楚,如今竟难以开工。这一曾占据华语电影领袖地位的产业,曾经的辉煌如今似乎只剩余温。曾经引领潮流的港片,如今却陷入困境。究其原因,除了台前幕后的人才断层和创新的匮乏外,港片的没落更在于无法及时应对时代的变化。在这片曾经熠熠生辉的影坛,如今更需要的是如何“图存”而非单纯的“救市”。
首先,要弄清楚为何港片如今的困境如此严峻。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市场的支撑。从新晋导演到老一辈影人,无论是科幻片、警匪片,还是无厘头、现实主义题材等各种类型片,都无一例外地遭遇市场冷遇。题材不断趋同,叙事手法和剧情场景也几乎没有创新,甚至有些作品连基本的故事脉络都无法顺利展开。大量的动作戏、爆破戏,仿佛只为填充时间,缺乏深度与灵魂。此类“复制粘贴”的作品,自然难逃失败的命运。
那么,如何“图存”呢?其实,真正的办法只有一个,那便是用心去拍摄,去做出一部又一部有品质的港片。而这并不是单纯依赖削减薪酬或是零片酬的做法,亦不是依赖一群“拼命三郎”式的演员。真正要做到的,是从根本上反思港片的核心所在,用心去打磨剧本、提升制作质量和表演水平。
然而,现如今的港片形势堪忧。回望过去,许多经验丰富的导演和制作人已经逐渐退出或转向其他领域,而年轻一代的导演,无论是技术还是经验,往往显得青涩,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拍摄技巧都未必掌握。台前的演员阵容同样问题重重。虽然依然有如郭富城、古天乐这样的巨星坐镇,但他们大多年过五十,逐渐进入职业生涯的后期。原本正当年、充满活力的谢霆锋,也在一部《海关战线》后陷入了创作瓶颈。即使是《九龙城寨之围城》这样的佳作,似乎也未能让“城寨四子”焕发新的生机。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港片仍有几条潜在的出路。第一条,便是小成本的商业片。这样的影片在香港影坛曾非常普遍,尤以银河映像出品的电影为代表,像《一个字头的诞生》、《暗花》、《真心英雄》、《枪火》及《PTU》等影片,都具有较强的市场号召力与艺术价值。在如今的环境中,这类电影需要更加注重剧本的新颖性、制作的精良程度和演员的表演质量。就目前来看,麦启光执导的《临时劫案》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低片酬、大牌演员控场,并通过低预算和冷档期实现了可观的盈利,表明小成本商业片依然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第二条出路,是中等投资的“智斗”商业片。这样的电影偏重悬疑、烧脑、布局和复杂的剧情,而非单纯依赖大场面和特效,代表作如2012年的《寒战》和十年前的《无间道》,都曾凭借扎实的剧本和紧凑的情节获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遗憾的是,近年来以邱礼涛为代表的大导演虽然在《扫毒2:天地对决》和《拆弹专家2》中制造了许多“视觉盛宴”,但这类注重剧情的港片却愈加稀少,取而代之的是《扫毒3:人在天涯》、《潜行》和《海关战线》之类空洞的作品。或许,港片应该重拾当年的本色,聚焦于剧本和人物的深度挖掘。
最后的选择,是优质的顶级大制作。在《无双》上映时,庄文强曾豪言,“我都未死,港片怎么会死!”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成功,并非因为大场面和炫目的视效,而是影片在立意、叙事、表演、摄制等方面的全面顶级打造。如果《无双》的成功难以复制,那么《九龙城寨之围城》或许可以为港片未来的道路提供一些启示。这部影片在叙事、场景搭建、动作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打磨,和那些空洞的作品截然不同,展现了港片依旧能够做到精品的潜力。而即将开机的《九龙城寨之龙头》也有望通过郭富城与古天乐的“双雄阵容”,加上周润发的强势助阵,弥补前作在演员阵容上的不足,可能带领港片重回巅峰。
无论哪一种出路,港片的原则永远是“宁缺毋滥”。正如有句话说,观众讨厌的不是港片,而是烂片。题材是否陈旧,本质上并不是问题所在,毕竟在全球影坛,何来全新奇异的题材可言?真正的核心在于创作者的思考、创意和想象力。只有突破思维的界限,才能迎接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