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们,最近有个演技综艺真让我心脏都快跳出来了——不是被剧本气得,而是看许绍洋在节目里的遭遇,简直成了职场新人的一堂血泪教训!
先说说那个画面:49岁的许绍洋坐在淘汰席上,节目组打出字幕“20年戏龄,零片约”,镜头缓缓扫过导师那复杂的神情,台下观众低声私语。这情景,难道不就是你述职答辩翻车后会议室里的死寂吗?更扎心的是,他们还放出了他十年前演偶像剧的片段,配文“时间是最残酷的制片人”,与颜安那活跃灵动形成鲜明对比。
节目一开始,他因为“长得像路人甲”被投资方冷眼相待,吴镇宇拍桌怒斥:“演技难道能用尺子量吗?”凌晨四点,吴镇宇还亲自拉着颜安排练,磨合演技。节目组故意问:“教木头演戏得花多久?”吴镇宇犀利回击:“不如问问你们啥时候能看懂演技!”
许绍洋的崩溃场面成了我的职场噩梦。导师建议他现代剧中稍收敛演法,他却坚持“成熟演员要有爆发力”,直接和指导老师顶嘴:“您的教法太浅显。”花絮里,导师聚餐时有人嘲笑年轻人连手机都玩不好,没人敢搭腔,唯独他的带教导师沉默不语。
最让人心碎的是演员交易会环节。许绍洋在摊位上一坐就是三个小时,连个搭理的都没有。相反,颜安摊位被六个剧组围抢,镜头捕捉他弯腰帮忙搬道具,甚至亲自对制片人说:“需要我帮忙随时说,我能帮道具组搬器材。”许绍洋手握皱巴巴简历,神情复杂,这对比简直扎心。
这说明了什么?娱乐圈不全靠演技,更多的是“好用又省事”的敬业精神。与其他同类节目相比,“演员请就位”的氛围压抑得令人窒息:老戏骨坚持艺术价值却被市场无情淘汰,弹幕里全是“情商低”的嘲讽;而一些流量明星即使演技拙劣,也能靠“养成系”得到网友包容。
真人秀的放大镜效应更可怕。许绍洋没帮工作人员点奶茶,被解读成“摆谱”;颜安帮忙整理道具的镜头反复播放,配字幕“细节体现品质”。辛苦到深夜却被领导误解为效率低,这种刻意的对比真令人寒心。
我闺蜜一句话道破天机:“这就是现实版狼性职场,实力只是及格线,关键是让大佬愿意带你玩。”难怪吴镇宇那么护着颜安,半夜给导师发了三十条语音,许绍洋却连导师微信都没加。
可事实真这么简单吗?节目组用五年无戏拍,定义许绍洋失败,却隐瞒他那段时间照顾重病母亲的辛酸。放大颜安帮搬道具,剪掉他说“工资够租房就行”的真实话。敬业精神变成全天候待命,谦逊变成炒作工具。我们骂的是艺人,还是资本设计的靶子?
讽刺的是,遭全网嘲笑的许绍洋其实接了新剧,客串演过气明星。他笑着说:“感谢综艺让我认清位置”,这哪里是逆袭,是娱乐圈版的《变形记》!当实力派得演“认清现实”才能有活路,新人靠“跪得标准”拿门票,我们欢呼的是励志故事,还是一场职场PUA?
所以下次看到综艺里“失败组”,别急着弹幕嘲笑。说不定明天开组会,领导一句“某些同事情商有待提升”就把你钉在了淘汰席。记住,这个“优胜劣汰”的江湖里,像羚羊那样倔强,未必能换来喝彩,反倒可能成为狮子嘴边的美餐。学学颜安,弯腰搬道具,低调藏锋芒,或许才有不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