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盲目崇拜任何人。我们可以欣赏他们,学习他们,尊敬他们,但绝对不能无脑地崇拜。毕竟,没有谁值得我们完全无条件地崇拜。人性本身复杂且不可验证,任何人,无论他的成就如何耀眼,最终也只是一个有局限、有偏见、有错误,甚至有阴暗面的人。
谁说的这些话?这是一位网名为极简闲聊的人说的。
他指出了当今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人无完人。盲目崇拜他人,只会让自己变得可笑,甚至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而为什么我,梦野艳齐,要提到这个话题?因为我突然想到了如今华语乐坛的刀郎现象。那些把刀郎捧上天,称他为“太阳”、“神”甚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很多人都如同极简闲聊所说的那种“无脑崇拜”的代表。
极简闲聊说,我们不妨想一想自己。每个人都有阴暗面,神化任何人,不仅简化了人性,也是不尊重自己和他人价值的表现。刀郎的成就确实超越了很多歌手,达到了一般歌手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一点无可否认。但他也是人,和所有人一样有缺点、局限和失败。
他的人生并不是一路顺风顺水。在他某次演唱会上,当他公开点名批评一些人,导致的舆论风波,也清晰地表明了他在一些刀粉心中的形象出现了裂痕。这种情况,不是事实吗?
极简闲聊说得好:“不崇拜”是对人性复杂性的尊重,是对人人平等理念的践行,它意味着“平视”,而不是仰视或俯视。崇拜总是伴随着光环效应。你会无意识地把一个人的优点放大,因为他在某些方面的成就或魅力特别突出,从而全盘接受他的一切观点和行为,忽视了他的缺点、错误甚至危害。
例如,我们习惯认为名人说的每句话都是对的,殊不知这种想法其实非常片面。即便是社会地位高的人,也不可能所有方面都无可挑剔。所以我们要保留质疑的权利,这也是独立思考的基础。
那些缺乏逻辑和独立思考能力,信息来源单一且科学素养低的人,往往容易被“神化”某个人。无脑崇拜他人,最后只会让自己变得弱小,依赖偶像来改变命运,但最终往往是以失望和绝望告终。
盲目崇拜偶像常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且往往是无法挽回的。而有些人既会捧起偶像,也会在偶像跌倒时摧毁他。这样无脑的崇拜,其实伤害的是自己。
当然,我们可以欣赏某个人的才华,学习他的知识,尊重他的成就,借鉴他的经验,认同他的理念。但这些“欣赏”应该是针对他的具体观点、行为、作品或精神价值,而不是个人本身。像爱因斯坦的伟大我们可以肯定,但并不代表他所有的生活观点都是正确的;梵高的艺术成就感人,但也不意味着他的私德完美。剥离个人光环,才能客观地评估一个人的贡献。
这位极简闲聊说得真到位!那些所谓的刀粉们,应该认真反思他所说的这些话。无脑崇拜刀郎,并不允许别人对刀郎的品行和作品提出质疑,这不仅显露出他们的无脑,也显现出他们的粗暴和霸道。
陈伟曾说过一句话,我觉得也很有意义,值得在这里分享。陈伟是怎么说的呢?他说他家养了一只狗,然后提到:“我们家老旺财6月22号过生日,要敲锣打鼓放鞭炮。”接着他话锋一转,说,“你们不要把这些歌手当回事,把你父母、孩子当回事就行了。你快死了的时候,让你家小孩给你养老送终,当你爹妈死了的时候,你得给他们养老送终,这是你们该做的事。不要去跪舔小刀子,火不火和品质是两回事。”
陈伟的核心观点其实很简单:比起崇拜歌手,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对父母、孩子的责任(比如养老送终)。他说,名气和品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歌手火不火并不代表他们有更高的品质,火只不过是流量现象,而品质才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陈伟通过“老旺财生日”的比喻,讽刺了那种过度追星的狂热,强调“火与不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品质。他提醒大家,应该将注意力放回现实,避免让偶像的光环遮蔽了我们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
在一些人把“追星”放在第一位,忽视家庭责任时,陈伟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应该理性地分配我们的情感和精力,不要让“偶像崇拜”迷失了我们对真实生活的关注。
家庭和个人责任是生活的根基。即使偶像再辉煌,也无法替代现实中的情感联系和责任。我们必须理性区分“虚拟崇拜”和“真实生活”,避免陷入认知偏差或情感错位。
总结一下,虽然这两段话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前者从哲学理性角度,后者从生活实践角度),但它们共同传达的智慧是:“拒绝盲目,回归理性”。这对于当今社会中过度“偶像崇拜”以及现实责任缺位的现象,确实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好了,话题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看,梦野艳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