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电视剧《以法之名》迎来了第12集的播出,在最新一集的剧情中,再次出现了令人费解的转折,激起了不少观众的质疑。这一情节讲述了,调查组找到了足够的证据,准备对被害人进行第二次尸检,而此时,反派势力却先一步将遗体火化,并声称这是“误烧”的错误。显然,这个情节漏洞百出,完全无法与现实对接,暴露了编剧对现实常识的忽视和创作上的轻率。正是这样的情节设定,使得《以法之名》在关键转折上屡屡犯规,成为了一部难以被正视的“烂剧”。
让我们仔细剖析一下这个情节中的“胡编乱造火化场”大逆转。
故事的起始,男主角发现了有关被害人受害的关键证据,并向上级汇报后,得到明确指示,准备对被害人进行第二次尸检。就在此时,剧情发生了戏剧性反转,火葬场竟然声称“误烧”了被害人的尸体,而这一切的操作过程在剧中也得到了详细呈现——反派通过“火葬场赌鬼”这一人物角色,设置了一系列极为荒诞的情节。
根据剧情设定,犯罪分子从某个渠道得知了调查组将对被害人进行第二次尸检的消息。而这一情报的来源,成了剧中的悬念。编剧们选择将这个谜团归咎于剧中的李人骏和另一个电话接听人,然而对于资深观众来说,这种设定不过是表面上的烟雾弹而已,观众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编剧刻意制造的悬疑,缺乏必要的逻辑推理和深度。尽管剧中的细节似乎想要增加看点,但实则成了空洞的套路,演绎得无聊且牵强。
那么,反派究竟如何操作了这场“误烧”事件呢?设定的手法是,一位欠债累累的赌鬼被收买,并通过他在火葬场的“特殊身份”,开始对尸体处理过程进行干预。此人通过调换尸体运输车的顺序,制造了一场看似“巧合”的混乱,最终将被害人尸体送入火化炉。剧情将转折的关键完全寄托在这一极为不现实的“意外”之上,但这显然无法说服任何对实际操作有一定了解的观众。
编剧显然没有去火葬场实地考察,完全缺乏基本的采风意识。若真有心创作出一个合理且具有说服力的情节,最起码应该了解一下尸体火化的标准流程。而实际情况是,在任何正规火葬场,尸体在被火化前都会经过严格的身份确认程序,家属必须亲自签字并确认尸体身份,才能进行火化。这意味着,任何涉及到名字明确、家属在场的尸体火化,根本不可能在没有人确认的情况下就被“误烧”。
而且,即便剧中设定了“无名尸”这一情节,编剧仍旧未能顾及到火葬场的严格规定。无名尸在火化前,必须有相关领导亲自对尸体进行比对和审核,确保身份无误,方可执行火化。一旦出现失误,直接关系到火葬场工作人员的职业生涯——这种事不可能发生在一个普通工作人员手里,更别提用一个受贿的赌鬼来操作。
这种毫无逻辑支撑的“误烧”情节,不仅违背了现实的操作规程,更让《以法之名》成为了一个典型的“胡编乱造”之作。编剧们在关键转折上的草率处理,暴露了他们对创作细节的忽视,也令整个故事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正是这种无视现实和实地调查的创作态度,才让这部剧从根本上失去了其应有的品质。
有些人或许会为这部剧辩护,声称它是改编自真实案例。然而,问题是,如果真实案例中不存在“买通赌鬼进行误烧”的荒诞操作,那编剧如何敢于如此胡乱编排?如果真实案件的情节如此离谱,那编剧又为何要如此改编?真正的真实案例应该是严谨的,而不是为了情节需要任意编造。
如果这种不经考证、不负责任的创作态度得不到纠正,未来的电视剧创作将永远无法在质量上获得进步。制作团队在面对观众时,应该怀有敬畏之心,承认并尊重现实,而不是将创作当作玩笑。想要中国电视剧崛起,立足世界,必须从每个细节开始,不能再用这种粗制滥造的“剧本创作”来敷衍观众。只有用心去创作,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编剧们,别再“误烧”现实的底线,给观众一个真诚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