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全怪短剧把观众拉走
作者/ IT时报记者 贾天荣
编辑/ 王昕 孙妍
正如本届白玉兰奖电视剧评委会主席陈宝国所言,今年的白玉兰奖是个“大年”,许多优秀作品“神仙打架”。
陈宝国口中的“神仙”除了《庆余年第二季》《我的阿勒泰》等入围最佳中国电视剧奖项的作品,还有“短剧”和“长剧”,“长短剧之争”成为今年“白玉兰”的热门话题之一。
6月24日,第三十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论坛“中国电视剧精品创作”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众多入围作品主创齐聚,共同分享创作历程与感悟,并深入探讨了长短剧之间的竞争与融合。
汪俊
“失落”的长剧没有必要怨天尤人
“长剧、长视频行业发展到今天,即便没有短剧、短视频‘喧宾夺主’,也面临瓶颈和发展困境,真的没有必要怨天尤人,怪短视频、微短剧的兴起,我们要做一些自我检讨。”在论坛现场,导演汪俊分享了他对“精品剧生命力”的理解与实践。
汪俊曾执导《小欢喜》《如懿传》《玫瑰的故事》等多部佳作。他坦言:“在创作上,长视频太长了,我说的‘长’不是指篇幅,而是指注水、节奏拖沓、粗制滥造,有的时候真的不是短视频、微短剧把观众拉走的,是我们把他们赶走的。”
汪俊认为,长剧与短剧之间并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反而是一个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时代。
面对短剧的兴起,长剧在精品化的方向上不断进行创新和迭代;而短剧、微短剧也在不断提升品质,从而实现内容的多样化和层次化。“最近,我看了一部短剧《家里家外》,这是我之前很难看到的微短剧类型,但这部作品吸收了长剧的一些制作手法,节奏感更强,内容也更加充实。”
随着信息量的剧增,观众对长剧的耐心正在下降,创作者在寻找与观众审美契合的最大公约数上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汪俊表示,长剧的创作方向必须坚持内容为先,真诚待人,贴近观众,而这一点才是长剧能持续生命力的关键。
刘燕红 观众创造了“显微镜式”观剧
优酷副总裁刘燕红分享了短剧浪潮下长剧的三重独特价值,强调了长剧如何通过美学匠心、真实情感和深刻思考,形成一股独特的力量。她认为,长剧不仅仅是内容的叙述,更是通过细节与情感的塑造,成为记录社会民情、思想变迁的价值灯塔。
刘燕红以肖战主演的热播剧《藏海传》为例,深入探讨了“显微镜式”观剧这一概念。她指出,这种观剧方式的核心在于作品通过细节的呈现,服务于世界观的构建和人物塑造,而非单纯的视觉奇观。“观众在观看《藏海传》时,不仅是在看一个故事,而是通过每个细节,体验一个真实且可感知的历史文化空间。”她进一步解释道,正是这些积累的细节,构成了长剧的沉浸感和厚重感,形成了与短剧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
《藏海传》剧照
“在长剧中,观众愿意为一句台词争论三天,为一个道具查阅史料,为角色命运写下长篇评论。这不仅仅是在欣赏一个内容产品,而是进入了一个可以自我投射、进行思想回响的空间。”她强调,这些需要时间发酵的细节与情感,恰恰是长剧的独特魅力所在,它们值得反复咀嚼和深度体验。
刘燕红总结道,短剧或许像一杯迅速提神的浓烈咖啡,短暂而冲击力强;但长剧则如同一段漫长的沉浸旅程,它用丰富的细节和深刻的情感,让观众沉浸其中,持续思考。
康捷 剧集的长久生命力来源于真实
歆光影业总裁康捷认为,剧集的长久生命力来源于真实。他回忆道,《山花烂漫时》与自己的缘分始于2025年。那时,团队的一位同事被一则动人心弦的新闻所吸引。故事的主角是张桂梅老师,这位在大山深处默默奉献多年的教师,创办了一所完全免费的女子高中,12年里,1800多名女孩在她的帮助下考入大学,改变了命运。
“这个新闻在团队里埋下好奇的种子,我们去探索,因为探索而被感动,所以我们将这个奋斗的故事搬上荧屏。”这个选择吸引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从深度参与的腾讯视频,全女性编剧团队,再到主演宋佳,每个人听说要拍张老师的故事时都毫不犹豫,并且抱着最朴素的想法,要把故事讲好。经过4年的努力,剧集《山花烂漫时》终于在2024年与观众见面。
《山花烂漫时》剧照
“4年的时间,对于23集故事,似乎有些漫长。在创作过程当中,我们往返华坪20多次,剧本3次推翻重写,才有今天《山花烂漫时》。”康捷感慨,“真实场景爆发出来的情感能量远远超出剧本设计。这个就是精品剧集所追求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播出之后,很多观众表示,被剧情击中,我们创作者的幸福莫过于此。”
李潇 观众是识货的
回忆起最初接到《玫瑰的故事》题材时,编剧李潇坦言,那个时候,电视剧市场上“大女主”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大家都在倡导“女性独立,事业至上”,鼓励女性摆脱情感的困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很多人建议李潇将原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改成女主角“专心搞事业”,这样更符合当下女性观众的审美需求。
“我跟我的搭档偏偏都是骨子里有点叛逆的人,想要试试别的做法,所以才有了现在的故事。”李潇坦言,她们决定去着重写女主角的情感经历,通过对她感情的描写,写她的成长,写她这一生怎么活、怎么爱、怎么选择,怎么失去,又是怎么不后悔的。
播出之后,李潇惊喜地发现,“观众并没有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狭隘,他们能够接受女性谈论感情。网上好多年轻人说,谈什么恋爱,还是专心搞事业、专心搞钱,并不是他们真的对感情失去信心,而是因为他们害怕不能拥有,所以假装自己不需要。”
李潇还提到了《山花烂漫时》《我的阿勒泰》《小巷人家》等精品剧集,“他们创作的时候,都不是当下最流行、最热的题材,甚至是一些很冷门的题材。我挺佩服创作者的,他们勇敢去做。大家要对观众有信心,观众还是挺识货的,有的时候我们对于市场单一的揣度,在于我们自己的狭窄。”
谈到短剧对长剧的挤压,李潇认为,短剧和长剧并不是对立的,“短剧在快速传递情绪方面做得很好,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长剧有更多的时间去展开情感的层次,去描绘人物的成长。我们要做的就是从短剧中汲取它的精髓,满足观众短时间内的情绪需求,同时在长剧中为观众提供更多深度的情感体验。”
李潇呼吁,行业应该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短剧确实为许多年轻创作者提供了入行的机会,这是短剧非常好的地方。这几年,很多年轻编剧选择转行,甚至放弃了剧集创作。我觉得,这非常可惜。”
“我们要做精品长剧,希望电视剧再有蓬勃的生命力,靠的是这些年轻人。他们比我们更有生命力,更有创造力,希望我们这些前辈,吃到了时代红利的人,能成为温柔的前辈,能够带带他们,给他们署名权,让年轻人的才华能够展现。”李潇说。
李尔云 活跃用户减半不能“全怪”短剧
“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短剧的问题。还有抖音、小红书、游戏、喜马拉雅等碎片化的娱乐形式,它们瓜分了用户的时间。”腾讯视频副总经理李尔云提到,近年来,包括腾讯、爱奇艺、优酷等长视频平台用户逐年下滑,“现在的日均活跃用户比之前少了一半”,但短剧并不是唯一原因,互联网娱乐的快速发展让用户有了更多选择,生活中的空闲时间被分割成了无数个碎片。
“用户的时间变少了,我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提供的内容是不是多了?”李尔云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平台在选择剧集播出时,必须更有针对性,“现在,平台上有许多剧集,可能有些剧播出了,但观众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关注与兴趣,最终形成无效播放。对于电视台来说,黄金档的时段固定,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剧集播放,但是对于平台来说,一些剧是独播剧,三个平台加起来真的太多了,即使没有短视频用户也没有办法‘窜’着看。”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内容产量逐渐收缩的阶段。现在用户的开机率明显下降,项目虽然多,但大部分我们认为缺乏亮点和精品价值,最终没有进入制作阶段。”李尔云坦言,在这种大环境下,平台对制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精品化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
谈及长剧与短剧的竞争,李尔云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我把短剧分为竖屏和横屏两种。竖屏短剧的创作与观影习惯完全不同于横屏短剧,后者在体感和创作逻辑上与长剧相似。”他进一步解释道,虽然竖屏短剧和横屏短剧的形式不同,但它们都需要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和观看习惯,“作为一名观众,我看短剧后再看长剧时,心态已经做了调整。我知道,长剧需要时间去享受,它比短剧更有深度和复杂性。”
“今天,当观众回到家,准备看两集剧时,心态已经调整好——他们会为两个40分钟的内容做好心理准备。但如果剧集质量不高,观众的耐性就会迅速消失,甚至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表‘长视频不如竖屏短剧’的言论。”李尔云认为,面对这种挑战,长剧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和质量,“长剧的场景和制作必须更加精细化,让观众在花费时间的同时,感受到足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