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狂飙》创造了几乎全民追剧的收视热潮,触达了扫黑剧的天花板。
两年后,《以法之名》横空出世,尺度更生猛,叙事更高能,对人性的剖析更深刻,却没有复制《狂飙》的火爆。
有人说,张译饰演的洪亮窝窝囊囊又唯唯诺诺,实则,他的位置注定了不讨喜和处处受制。
有人说,《以法之名》没有《狂飙》出彩,缺少爽感,实则,真实世界里的破案就是抽丝剥茧。
两年后回看《狂飙》,才发现,相比《以法之名》,其实逊色多了。
《以法之名》刀刃向内,比《狂飙》尺度更大
“司法是约束公民的,那执法者呢?”
查案,扫黑除恶,正邪博弈,司法自省,腐败治理,带着这些关键词的《以法之名》如同一把“向内切割”的手术刀,划开并突破了该类型剧尺度的新维度,比《狂飙》的锋芒更为凌厉。
检察官乔振兴离奇身亡,“万氏集团涉黑案”庭审现场突发巨变,辩护律师张文菁当庭喊冤,谢鸿飞一面嚣张施压被告认罪,一面在自家鸡窝藏匿金条,《以法之名》的剧情持续高能。
洪亮从视频细节开始,一步步发现乔振兴死亡背后的阴谋,真相呼之欲出,洪亮和郑雅萍却处处受制,眼睁睁看着罪恶被掩藏,无能为力和憋屈感溢出屏幕。
甚至,兰书记直接找到老书记,话语中透着威胁,不能保证洪亮不成为众矢之的。
《以法之名》毫不避讳地呈现着政法系统的蛀虫,比《狂飙》更敢拍,当监督者自身腐化,正义的最后防线该如何守护?
剧中,洪亮看着旋转的楼梯,正像一层层困住他们的漩涡,郑雅萍委屈的眼泪更像无声的控诉。
所幸,严书记坚守正义,当他斩钉截铁地对张放说“一锅端”时,观众看到了曙光。
恶人就当万夫所指
《狂飙》播出时,高启强的受欢迎程度超乎想象。
之前,从来未曾有过一部电视剧,让黑势力如此“深得人心”。
剧情把高启强塑造得“血肉丰满”,魅力值甚至超过安欣。
一碗猪蹄面,一盘饺子,从始至终,不忘黑老大来时路的“悲惨”。
剧中有多个场景,刻意强调安欣和高启强的背道而驰,然而,他们从来不是一路人。
《以法之名》里,也有洪亮和李人骏的分道扬镳,那是洪亮被逼打道回府,李人骏得意地告别。
李人骏带着“胜利者”的张扬,洪亮内心憋屈却坚守正义,他们在十字路口各奔东西,也寓意着理想和信念的分崩离析。
《以法之名》里的陈胜龙别墅里面开卡丁车横冲直撞,吃火锅时的表情疯到让人不寒而栗,手下人被打得鼻青脸肿到他面前,他看都不看,嚣张的王彧在他面前都战战兢兢。
雷广发被扔进垃圾场灭口,“一个人才能发12度电”,就这么嚣张猖狂,就这么残忍罪恶。
剧情同样精彩之余,《以法之名》拍出了黑势力的凶暴和残忍。
牺牲的乔振兴,受尽委屈的周梅和女儿,身陷囹圄又被威胁的张文菁,被扔入垃圾堆用来发电的火葬场工人……他们的残忍超乎想象,他们的手上浸满罪恶。
狼人杀式节奏更引人入胜
《以法之名》一集比一集精彩,黑势力手段之恶劣和渗透之深让人触目惊心。
与《狂飙》跨越二十年的线性叙事不同,《以法之名》多线并进的“狼人杀式”悬疑结构,让观众时刻处于“找内鬼”的兴奋状态。
万海案,乔振兴的离奇去世,张文菁被冤枉,雷广发的失踪,谢鸿飞的金条、无处不在的“内鬼”和高层施压……洪亮和郑雅萍的调查举步维艰,碾压式的阻扰将窒息感拉到满格。
每个人都像戴着面具,每句台词都可能暗藏机锋,相比《狂飙》,《以法之名》每个案件都参杂着另一个案件,每一个环节都有着另一层的真相,更加引人入胜。
人性灰度的呈现,更胜爽文式黑化
张译再演司法人员,这次,他颠覆了在《狂飙》中安欣的“悲情圣父”形象。
洪亮这个角色,有人指责畏缩有人指责懦弱,却忽略了他内里的坚守。
他在岳父面前小心谨慎,被同事嘲讽时压抑怒火,面对上司时拐弯抹角,却在洗手间憋哭戏中呈现着重情重义。
他看似软弱,却总在重要关节挺身而出,哪怕依然带着讨好的笑,说出的话却直击要害。
谢鸿飞装腔作势空喊口号,被发现鸡窝藏金后跪地求饶,哭嚎“穷怕了”时也有几分真情流露。
程子健,从检察官堕落为黑势力律师,被金钱腐蚀后的嚣张冷血让人脊背发凉。
刚正不阿的郑雅萍,也曾因为心疼王春祥对洪亮百般嘲讽,她并不完美却真实可靠。
《狂飙》中高启强的“爽文式黑化”固然精彩,《以法之名》里的群像更接近真实,没有非黑即白的英雄恶魔,只有在理想和欲望间沉沦或坚守的普通人。
《狂飙》以高启强的堕落史成就经典,《以法之名》用更锋利的笔刀刃向内:如果从根茎开始腐烂,每一片叶子都难逃坠落的命运,如果捍卫法律的人率先背叛法律,我们还能相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