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年代剧,为什么有的剧能令人一秒入戏,梦回当年,有的剧却令人脚趾抠地,恨不得快进到大结局?
难道仅仅是因为演员的演技高低,还是说,这年头拍年代剧也得讲究个玄学,得掐指一算,看看八字合不合?
说起年代剧,这玩意儿就像老家的土炕,看着不起眼,但睡着就是舒服。
可现在有些剧,硬是把土炕装修成了席梦思,看着是洋气了,可睡着却总觉得少了点啥,这味儿不对啊!
就拿最近挺火的淬火年代来说,张新成这小伙子,演的确实挺卖力,又是海归精英,又是临危受命,看着就令人觉得这孩子有担当。
但要说他把这个“海归”演活了,那也真不见得。
想当年,张新成也算是半路出家,在电影校车里露了个脸,青涩是青涩了点,但那股子少年气,还是挺招人喜欢的。
后来又在你好,旧时光里演了个大学生,拿了个新人奖,也算是小火了一把。
那时候的他,演技还真说不上有多精湛,也就是仗着一张脸,圈了一波粉。
话说回来,谁还没个年轻的时候?谁又不是从青涩一路走过来的呢?
真正让大家觉得这小子有点东西的,还得是县委大院。
跟胡歌这样的老戏骨对戏,那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但张新成也没怂,把一个小公务员的精气神给演出来了。
刚入职时的不服气,见到领导时的崇敬,那眼神里的小心思,简直不要太真实。
就拿他被老前辈批评那段戏来说,那眼神,简直就是把“你谁啊,管得着我吗”写在了脸上。
后来知道胡歌是县长,眼神立马就变了,从不屑一顾到肃然起敬,这转变,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
有了这些经验,张新成演淬火年代里的“海归”,也算是得心应手了。
但要说他把这个角色演到了天花板级别,那也未必。
老戏骨们也不是吃素的。
比如,他看着病床上老父亲,决定接手工厂那段戏,脸上的表情是挺凶狠,眉头也皱得紧紧的,令人觉得这孩子是真着急了。
但总感觉少了点啥,缺了点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年代感。
还有他跟工厂工人对峙那段戏,台词说的是挺溜,把那些专业术语也背的滚瓜烂熟。
但总觉得有点背书的感觉,缺少了那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这也不能全怪张新成。
这剧的导演也挺迷的,镜头切换的那个速度,简直比火箭还快。
上一秒还在病房里哭的稀里哗啦,下一秒就切到菜市场买菜,这节奏,简直令人跟不上啊!
要知道,以前的年代剧,节奏都是慢悠悠的,就像老爷爷的收音机,慢慢悠悠地讲着过去的故事。
现在倒好,直接快进到disco时代,令人感觉不是在看年代剧,而是在看速度与激情。
说白了,年代剧要的就是一个“慢”字。
要让观众有时间去回忆,有时间去感受,有时间去沉浸。
你这节奏快的飞起,观众还没来得及入戏,就被你给甩出去了。
这剧也不是一无是处。
至少,张新成演的还是挺用心的,也算是给那些想要演年代剧的年轻演员上了一课。
现在有些年轻演员,仗着自己长得好看,就想在年代剧里混口饭吃。
但要知道,年代剧可不是靠脸吃饭的地方。
你要是没点真本事,那只能是贻笑大方。
好的剧本,不仅需要好的导演和编剧,更需要好的演员。
让一个满脸胶原蛋白的小鲜肉去演年代剧,那就像让一只小奶狗去演狼,怎么可能演出味道呢?
演员还是要沉下心来,好好磨练演技,多体验生活,才能真正把角色演活。
不然,就算给你再好的剧本,你也只能演成一个花瓶。
这年头,流量明星扎堆,真正的好演员凤毛麟角。
观众也不是傻子,谁演的好,谁演的烂,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演员们还是要多用点心,别把观众当猴耍。
戏演得好不好,观众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