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白玉兰电视剧评委主席大师班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本届评委会主席由演员陈宝国担任,陪同他的还有编剧高璇和导演兼编剧康洪雷,三人齐聚一堂,回顾各自的艺术之路,并畅谈电视剧行业的新变化。
作为继2016年张国立之后,第二位以演员身份担任白玉兰评委主席的陈宝国,拥有超过70部经典电视剧作品,如《大宅门》《茶馆》《老酒馆》《北平无战事》等。尽管自己演绎了众多经典角色,但他总是把功劳先归于编剧,强调“演员永远是在剧作家的肩膀上前进”。主持人、编剧王丽萍也笑称,“作为编剧听了特别开心”。
本届电视节期间,陈宝国行程满满:上午参加两场论坛,下午则在大师班分享观片心得。谈及今年入围作品,他透露已连续看了二十多天,每晚都看得凌晨三四点。他坦言,今年绝非“冷年”,整体作品水准高,具有代表性,是电视剧界的大丰收。陈宝国感慨,如若电视剧界可分代,现今入围的创作者无疑是新一代青年力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康洪雷也表达了相似的感受:“两个多月的观片经历让我看到了年轻人的实力、审美趋向以及对家国情怀的关注,作品不仅注重强烈的情节冲突,更有人文关怀的审美自觉,非常令人振奋。”他同时指出,上海电视节正日益走向国际化和公平化,评审作品的艺术水平不断提升,称这是一个“值得骄傲且具有高度公信力的平台”。
高璇则是两次白玉兰奖提名、一次获奖的编剧,今年首次担任评委。她感慨白玉兰奖给予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也称其为业界最专业、最权威、最受从业者追逐的奖项之一。谈及当前长短剧的争论,康洪雷表示创作者无需慌张,“关键在于作品的关注度和灵魂深处的共鸣,我不在乎剧长,只关注内容质量。”高璇也赞同,“剧没有长短之分,只有好坏之别。短剧需精品化,但逻辑和人物塑造尚有欠缺;长剧则以深刻表达和复杂人物为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长剧永远不会消亡。”陈宝国也附和道:“完全同意!”
大师班现场,许多观众趁机向陈宝国表达对他作品的喜爱。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陈宝国立志做一个性格演员,突破自我,挑战不同角色,赋予人物独特生命力。曾有一次他被两个剧组同时邀约出演,《四世同堂》中扮“大少爷”,《神鞭》里演码头混混,最终选择后者,因为他觉得“大少爷”以后还有机会演,而码头混混可能一生仅此一次。
四十余年从艺,陈宝国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在社交媒体上,年轻观众用新方式传播和解读他的作品,甚至有人在漫展COS起《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帝。谈及拍摄过程,他回忆道:“《大明王朝1566》是群戏,所有演员都在‘飙戏’。我们住的招待所晚上静悄悄,大家都在楼道里做功课,拍戏现场基本没人带剧本。”
对于经典影视剧能被反复重温,他认为这都归功于剧作本身的成功:“演员靠角色说话,角色来自剧本。电视剧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继续前行,靠的就是剧作。”他回忆看到《大宅门》剧本时就觉得这是“50年一遇”的佳作,能演到这个角色是幸运。与著名编剧高满堂合作6次,也让他觉得是极大的荣幸:“在他的戏里我演过工人、士兵、农民、商人、中医,体验不同人生。能与大师们合作,饰演他们笔下角色,作为演员我很幸运,也感谢他们的信任。”
现场,他还幽默地向嘉宾“求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戏少,请多写点。”他始终相信表演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科学。曾有评论家对他说:“志向很大,但这条路很难,也许十年内会后悔。”如今四十多年过去,陈宝国依然觉得前路光明:“我想永远在路上。”
原稿来源:重庆日报《陈宝国大师班:观众反复重温〈大宅门〉,靠的是剧作“五十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