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娱乐圈公认的“戏痴”,为了演戏,几乎是拼尽了生命。2010年,在拍摄《内线》时,樊志起悄悄吞下了十几片止痛药,却无人知晓,他已经处于癌症晚期。没人知道,他已经被病魔吞噬,直至拍完人生中的最后一场戏,导演喊完“咔”五小时后,他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最让人难过的是,直到半年之后,他的死讯才从一堆流量明星的琐事中冒了出来,令人唏嘘不已。
回到2010年,石家庄的片场,正在拍摄一部名为《内线》的谍战剧。樊志起,依旧是那个在镜头前稳如泰山的演员,台词精准、走位完美,情绪自然流露。可没人知道,片场背后,他正在靠着止痛药维持生命。最初,药量少到偶尔几颗,但随着病情加重,他必须吃下十几片,才能稍微压住那种窒息般的头晕和剧痛。药物成了他日常的“饭菜”,而他的身体也在悄悄崩溃。
起初,他只是感觉有点头晕,樊志起觉得自己不过是累了罢了。毕竟,这个外号“戏痴”,不是空穴来风的。可是,直到有一天,他在片场晕倒,被导演尤小刚和剧组的人急忙搀扶到一旁。妻子闻讯赶来,带着他去医院检查,才得知诊断结果如同一纸判决书——癌症晚期。
医生说:“马上停工,立刻化疗。”妻子泪眼婆娑,甚至准备为他辞掉所有工作。但樊志起却异常冷静,他只问了一句:“还能撑多久?”接着,他做了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回去,拍完剩下的戏。他告诉妻子:“如果老天非让我走,我不想躺在床上,浑身插满管子地离开。我想把这些戏拍完,干干净净地走。”
说到樊志起,许多人最初记住他,还是从老版《三国演义》中那个坚定而悲情的姜维开始的。那张儒雅且倔强的脸,那双深邃的眼睛里藏着三分理想,七分悲凉,仿佛从《三国志》里走出来的人物。而姜维呢?蜀汉最后的支柱,手持复汉大旗,尽管心知不可为,却还是九次征伐中原,最终徒劳无功,国家灭亡,悲情地拔剑自刎。
当年导演王扶林看中樊志起,是因为他身上那股与姜维气质匹配的悲情英雄感。谁能想到,岁月流转,樊志起竟然和姜维的命运产生了惊人的相似。
樊志起的人生,可以说是一场充满热爱的坚持,同时也是一种被逼出来的坚守。他生于50年代的北京,本应是个天之骄子,但那个时代的背景让他成了“原罪”。无论他成绩多好,艺术天赋多高,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大门一次次关上了。原因只有一个——出身不好。
如果是别人,或许早就认命了,可樊志起不同。他并没有放弃,反而绕开了这条路,开始自学舞蹈,开舞蹈班,自己也练得炉火纯青。他甚至组建了乐队,玩起了乐器,艺术感渐渐深入骨髓。无论前路如何崎岖,他都像一根有着爆发力的竹笋,要顶着巨石破土而出。
终于,机会来了。中央电视台拍摄《无名的花》时,面向社会征招演员。樊志起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他的试镜表现让考官眼前一亮。这个没有任何专业训练的“野路子”,就这么踏入了演艺圈。
起初的樊志起,给人的印象是“便宜又好用”,他没有明星的光环和排场,片酬也不高,但他的表现,绝对让你挑不出一丝毛病。他对每个角色都付出极大的心血,剧本一遍遍翻,人物小传写得比导演还细。正是这样的努力,他从《庄妃轶事》到《满江红》中的岳飞,一步一个脚印,稳步走向自己的演艺巅峰。
直到《三国演义》里那个令人心疼的姜维,樊志起终于迎来了事业的爆发。那句“我计不成,乃天命也”成为了网络流行语,片约如雪花飞来,樊志起一夜爆红。命运就像一场游戏,似乎总是在你最辉煌的时候给你致命一击。
回到《内线》剧组的樊志起,对自己的病情守口如瓶,只告诉妻子让尤小刚导演知道自己身体不适。导演以为他是老毛病作怪,还打趣说,这个老戏痴又在和自己较劲。但无论如何,樊志起依然在镜头前保持着他一贯的状态,没人发现他已经是命悬一线。他服用的止痛药越来越多,效果却越来越差,但他依旧从未耽误过一场戏,甚至没有迟到一分钟。
他是在用尽生命的最后一刻,去履行一个演员的职责——完成角色的使命。
终于,在拍完人生最后一场戏后,樊志起长叹一声,对着镜头完成了姜维的结局。导演喊“卡”的那一刻,他松了一口气,说:“好了,可以回家了。”这句话,仿佛是他对这个世界的告别,一种近乎献祭的方式,给他的演艺生涯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五个小时后,这位55岁的戏痴,在睡梦中安然离世。他的告别演出,成了他对艺术和演绎生命的最终坚守。姜维的悲情,是时代逼迫的,而樊志起的离去,则是一名演员对艺术近乎自我牺牲的坚持与热爱。
半年后,导演尤小刚在家属同意下,才宣布了这个迟到的噩耗。他哽咽地表示,樊志起的去世是演艺圈的巨大损失。十四年过去,樊志起的名字也许已经渐渐模糊,但那个在屏幕上英勇自刎的姜维,那个在片场拼尽生命的演员,早已深深刻在了光影的历史中。
戏痴走了,然而江湖里,永远留着他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