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中午,东方卫视播出了《越动青春》总决赛的最终一集,王婉娜凭借一段《甄嬛》选段成功夺得总冠军,俞果摘得亚军,沈佳敏和赵心瑜并列第三。这个舞台不仅让许多越剧演员大放异彩,也为观众们带来了无数值得讨论和追捧的作品,节目无疑实现了越剧推广的初衷。
在总决赛的舞台上,演员们的表现都极为出色,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陈欣雨带来的《花中君子·爬堂》。虽然我并不太熟悉越剧《花中君子》,却对与之类似的河北梆子《陈三两》有着深厚的了解。中国的传统地方戏曲之间,相互借鉴和融合甚为常见,而《陈三两》和《花中君子》所讲述的故事,其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作为一名河北人,我对河北梆子自然有些许亲近感。在我记忆中,河北梆子更常出现在庙会、丧事等场合,属于一种民间娱乐形式。与越剧不同的是,河北梆子的演出大多局限于当地传统场所,票房并不如越剧那般火爆。在石家庄等地,尽管仍有专门的河北梆子剧场,但除非是名家登台,票房通常不甚理想。而《越动青春》中的《花中君子·爬堂》不过是选段表演,演绎的是姐姐和弟弟相认、姐姐斥责弟弟的戏份。但在河北梆子的《陈三两》中,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悲剧。
《陈三两》的故事情节,乍听之下,似乎与现代的剧情有些类似,充满了意外的转折和深刻的社会反思。它开篇讲述了一位坚持原则的读书人,他因为不愿贿赂官员,科举失败,最终死于贫困。死后,女儿为了葬父和帮助弟弟继续学业,不得不卖身去青楼谋生。在古代,青楼并非如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失足之地”,而是集结了许多才子和文人的地方,女主角通过诗文来赚取生计,而非单纯依靠卖身。
时光流转,女主角被一位反派看中,想要纳她为妾。面对这一威胁,女主当然拒绝,但反派为了达到目的,便通过送礼给官员,迫害她。就在此时,官员发现,自己竟然折磨的是自己的亲姐姐。这个情节在《越动青春》舞台上也有很好的呈现,姐姐唱出自己内心的愤怒,斥责弟弟的冷酷无情。
《陈三两》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仅因为它讲述了女主的悲惨遭遇,更因为它通过弟弟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弟弟在姐姐卖身之际,拿着她的救命钱,开始了自己的科举生涯,最终成为地方官。可惜的是,当他最终站上权力的顶峰时,却忘记了当初姐姐对他的承诺,未能惩治贪官,反而变得腐化堕落,差一点亲手毁了自己的姐姐。
这一情节的设定,与现代电影《雪国列车》有着某种相似的逻辑闭环。《雪国列车》中的男主角最终见到了大反派,而反派的一句话却让他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如果自己坐在大反派的位置上,是否也会变成一个大反派?这一情节的震撼正是在于它的开放性,留给观众深刻的思考。《陈三两》同样充满了这种思考的深度。弟弟最终成为贪官污吏,这也引发了我们对于道德、权力和责任的深刻反思。
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河北梆子和越剧,虽然表面上看似讲述了简单的家族故事,但其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和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就像《雪国列车》一样,《陈三两》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让观众自行去思考:如何避免自己成为那个大反派?如何避免成为腐化的权力者?
回望中国传统戏剧,它们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仍然能够为当代影视剧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越剧在《越动青春》舞台上的精彩展现,令我们再次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而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越剧仍有大量尚未被充分发掘的艺术价值。它不仅仅是过去的艺术遗产,更是今天影视创作中的一座宝藏,值得我们用心去挖掘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