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狂飙飞车》这部电影的片名一开始给人一种“烂片”的直觉,但实际的制作却完全不负盛名,反而呈现出一场华丽的视听盛宴,堪称陆地版的《壮志凌云2》。即便是61岁高龄,岁月似乎对主演并不苛刻,虽已略有皱纹,但身形依然健硕,魅力依旧满溢,演员的自律可见一斑。
片中的砖石赛上,桑尼与乔舒亚展开了激烈的对决,两人你追我赶,时而领先,时而落后。导演巧妙地使用了远近交替的镜头,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中拉近与拉远,搭配着观众阵阵激昂的呐喊声,赛况变幻莫测,而剪辑并非简单呈现完整的赛段,而是通过跳切技巧,瞬间转换画面,将每一帧都精心对比,增强了紧张感,激发了观众的心跳,也让这一场景充满张力。
还有匈牙利大奖赛的一场精彩镜头,乔舒亚在仅三秒钟内迅速换胎。导演通过三个简洁而快速的镜头,分别展示工作人员、轮胎和表盘,形成无缝连接,迅速而紧张的切换让观众感受到比赛的残酷性,同时也增添了悬疑感和刺激感。
赛车的拍摄极具真实感,F1赛道的取景、赛时同步转播、大量第一视角的镜头,让电影几乎不像是在拍摄一部作品,而是像在记录一场真实的赛事。特别是在导演娴熟的场面调度下,每一次赛车飞驰而过,仿佛时空被撕裂,心潮澎湃,尽显速度的震撼与激情。
某一场赛段中,烟花与赛车的画面交相辉映。镜头由近到远,先是近景展示赛车极速奔行,随后通过全景呈现赛场的浩瀚,最后以远景俯瞰整个场面,层层递进,情感与激情的波动如同烈火一般澎湃。结尾部分,伴随着轰鸣的引擎声,皮特在高压环境下与极限生理状态的较量,心跳与引擎声的共振使得紧张感达到了极致,而最后的冲刺更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官的刺激与汉斯·季默的配乐交织在一起,酣畅淋漓。
所以,《F1:狂飙飞车》无疑是大银幕的专属体验,IMAX的视听效果不可比拟。若仅仅在手机屏幕上观看,失去了那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156分钟的时长恐怕也会影响影片的观赏体验。
然而,影片的核心故事并非单纯依赖赛车,而是在赛场外层层推进的情感与人物发展。首先是砖石赛,桑尼与乔舒亚双双冲出赛道,彼此争锋,不甘示弱。接着是匈牙利大奖赛,桑尼巧妙地用“鲶鱼效应”战术搅乱赛局,帮助乔舒亚成功进入前十,车队也因此首次获得积分。蒙扎大奖赛则展示了两位车手之间的默契,尽管乔舒亚发生了事故,但两人之间的团队合作已经发生了质变。
这三段剧情的处理节奏恰到好处,既有细节的铺垫,又有高潮的爆发,核心主题始终围绕着“磨合”展开。即便影片的赛车部分较为专业,普通观众或许不完全能理解所有的技术细节,但故事本身的亲和力却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乔舒亚的回归,二人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不再像以前那样齐心协力,而是逐渐陷入个人主义的对抗中,成为聚光灯下的唯一焦点。然而,要想让车队获得胜利,二人必须放下个人的成见,携手合作。桑尼必须重拾对赛车的热爱,放下过往的心结,乔舒亚则要学会平和心态,不再沉迷于名利,而是全身心投入赛车,这便是影片的第一重反转。
接下来,影片进入第二重反转,暗潮涌动。桑尼无论如何不愿辜负自己对赛车的热爱以及与车队的兄弟情谊,最终决心直面危机,勇敢一搏。在这之后,桑尼与乔舒亚终于放下争执,重新携手共进,不再孤军奋战。在以往的比赛中,桑尼总是成全乔舒亚,而到了最后一场大奖赛,两人角色对调,互相成就。桑尼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终于获得了个人的第一个大奖赛冠军,乔舒亚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赛车手,车队也保住了未来。
影片的第三重并非反转,而是稳定。实际上,《F1:狂飙飞车》依旧沿用了传统的好莱坞运动传记片的叙事套路,剧本结构和人物设定都没有突破框架,但为何这种模式总是能取得成功?
首先,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非常精炼,没有多余的煽情情节,全部服务于主线,且节奏极为流畅;其次,影片的工业化水准极高,尽管影片时长超过两个半小时,但其中近百分钟都是赛车戏,足以体现出2.5亿美元的高成本投入。这与某些国产片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动辄几亿成本,却只是拍摄些无关紧要的段子或游戏化的剧情。
如果国产影片能够像《F1:狂飙飞车》一样把钱花在刀刃上,确保制作的质量,观众自然会更愿意支持,而不是天天听业界人士抱怨票房低迷,电影行业衰退。电影不仅是商品,还是艺术。如果想做商品,就必须做出高质量的产品,而不是拍摄残次品后自诩为艺术品,自以为是,最终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