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看了《酱园弄》,本以为能有不同的感受,但回过头来看,依然觉得它是那种很难评价的电影。之前娜姐的影评也提到过,电影让人很难下定论。自己看完后,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让人看了既有共鸣也充满疑问的影片。
电影的女性主义视角
如果说它是烂片,首先可以从它所展现的对女性压迫的控诉入手。影片呈现的种种不公与压迫,涵盖了法律和社会层面,深入剖析了过去那个年代,女性如何在法律和世俗风气的双重压迫下挣扎生存。电影通过描绘这些压迫的例子,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电影展示了女子无法自主提离婚的困境。离婚程序繁琐且成本高昂,尤其对于那些没有经济能力和社会资源的女性来说,离婚几乎是一场无望的战斗。像文秀这样的末代皇帝妃子,能够凭借自己非凡的背景获得成功的离婚,而普通女性则只能忍受不公的婚姻。此外,影片还揭示了被丈夫暴力殴打的女性,无法得到法律保护的惨状。詹周氏在法庭上如雷贯耳的控诉:“法律的公正,从来没有让像我这样的女人得到过任何好处”,让人感到刺痛。更令人愤慨的是,女性根本无法自由选择工作,甚至必须依赖“担保人”才能拥有一份工作,而那些工作机会本就少得可怜。
社会层面上,电影也展现了那些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房东太太和警察的对话令我不禁愣住:“一个男人打女人,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我老公怎么不打我?”这种“强盗逻辑”不仅荒谬,甚至令人觉得心口发闷,太具讽刺性了。电影中的詹周氏,在赌场内找丈夫要回自己的工钱时,竟然遭遇了丈夫的暴打,而周围的目击者,包括其他女性,竟然没有任何反应,仿佛一切与自己无关,继续默默吃饭,这种冷漠让人心寒。
叙事的混乱与电影的结构
说这部片子是好片,也不是没有理由。尽管电影在结构和叙事方式上较为混乱,似乎刻意在挑战观众的耐性和思维。在情节安排上,倒叙、插叙和幻影的出现,确实让电影增添了不少悬念,但也让人感觉有些摸不着头脑。尤其是一些人物和情节的设置,似乎缺乏明确的意义,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例如,警察局长薛至武在接受贿赂后,放走了吴玲,而此情节似乎只是为了展示薛至武人物的复杂性,然而这一设定让人感到有些冗余。再比如,在警察调查案件时,詹周氏的邻居锁匠的突然出现,镜头给了几个长时间的特写,但最后却没有交代他的作用,仿佛这个人物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增添一点神秘感,却没有实质的推动作用。至于电影最后,几位当红演员的突然出场,似乎为续集埋下伏笔,但也未能清晰地揭示出其深层次的意义。
不合理的情节设置
电影中的不合理情节也不在少数。例如,在一次庭审中,先锋女作家西林为詹周氏发言,虽然她的言论显然触动了法官的神经,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旁听席上的人们无论男女,都起身呼喊支持。按理说,1945年的上海,能够接受女性觉醒思想的普通大众应该是极少数,这样一种场面显得有些不真实,反而缺乏了历史情境的贴切性。再有,薛至武在面对詹周氏即将死于牢房时,明知自己可以逃命却放弃,宁可选择去杀掉詹周氏。一个在生命面临威胁的人,在情感与荣誉的冲突下为何做出这种选择,难免让人觉得情节设置不够合理。
女性觉醒的根源
电影不仅仅在展现女性的压迫,更深入探讨了女性觉醒的背景和根源。女性的自我意识并非在思想的变迁中突然觉醒,而是与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尤其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女性开始不再依赖男性,逐渐拥有经济独立的能力,进而形成了自我觉醒的思潮。詹周氏从工厂辞工一幕,便是一种隐喻,象征着女性在面对压迫时的反抗与挣扎。
她在纺纱厂工作是为了帮丈夫还赌债,但最终被丈夫误解,认为她是为了找男人,而在工厂爆发了争执。尽管老板让她离开,她仍然不肯放弃。最终,她被迫离开工厂,眼中充满了绝望的神色,这一幕让人感受到那种无助的抗争。电影通过这种方式揭示了技术进步与女性觉醒之间的紧密关系。
章子怡的演绎无疑是电影的一大亮点。特别是在影片结尾,她和雷佳音隔着监狱铁窗对峙的那一幕,表演中那种冷酷和得意的眼神,完全展现了詹周氏从顺从到觉醒的转变。加上陈可辛导演巧妙的镜头角度,整场戏让人印象深刻,强烈的戏剧冲突感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悬疑元素与影片定位
尽管这部电影被标榜为悬疑片,但许多观众反而觉得它缺乏悬疑感。事实上,虽然片名中有“悬案”二字,影片实际上更应归类为犯罪片而非悬疑片。这部影片基于真实案件改编,实际并没有多少悬念。詹周氏的翻供和她最后的挣扎,实际上反映的是那个动荡年代女性为争取生存权利,如何通过新的社会思潮争取一线生机,而非单纯依赖悬疑或推理。
影片的真正核心,不在于一个悬疑案件的揭开,而在于詹周氏如何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反抗压迫,寻找自我价值。这种通过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展现的情感冲突,才是电影最为深刻的主题。